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管线工程论文

地下综合管廊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可靠性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43页
   ·研究背景第14-15页
   ·地下结构的抗震研究现状第15-25页
     ·拟静力方法第18-21页
     ·数值计算方法与结构破坏机理第21-23页
     ·振动台试验研究第23-25页
   ·地下结构抗震研究中的关键问题第25-39页
     ·土的非线性动力本构关系第25-26页
     ·总应力法和有效应力法第26-28页
     ·人工边界条件第28-30页
     ·土与结构接触面的研究第30-34页
     ·随机地震动输入第34-39页
   ·动力可靠度研究进展第39-41页
   ·本文主要工作第41-43页
第二章 地下综合管廊抗震分析中的关键问题研究第43-68页
   ·引言第43页
   ·ABAQUS有限元简介第43-44页
   ·土体本构模型—Drucker-Prager模型简介第44-47页
     ·模型简介第44-45页
     ·模型标定第45-47页
   ·土体与结构之间接触面的模拟第47-51页
   ·人工边界条件第51-62页
     ·各种边界条件的简要说明第51-59页
     ·对比分析案例第59-62页
     ·小结第62页
   ·饱和土体的有效应力法第62-67页
     ·基本理论第63-65页
     ·算例第65-67页
     ·小结第67页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三章 地下综合管廊结构确定性地震反应研究第68-98页
   ·引言第68页
   ·非一致地震激励的合成第68-77页
     ·一维单变量的情况第70-71页
     ·一维多变量的情况第71-73页
     ·FFT技术在随机过程模拟中的应用第73-77页
   ·地震动合成实例第77-82页
     ·合成的参数第77-79页
     ·合成结果第79-80页
     ·合成地震动的验证第80-82页
     ·小结第82页
   ·地下结构的地震作用特点第82-86页
     ·地下结构地震作用的特点第82-84页
     ·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积分第84-86页
   ·地下综合管廊结构响应分析第86-90页
     ·计算模型及参数说明第86-88页
     ·计算结果第88-90页
   ·影响因素分析第90-96页
     ·边界条件的影响第90-91页
     ·接触面的影响第91-92页
     ·饱和土体的影响第92-93页
     ·行波效应第93-95页
     ·非一致地震激励的影响第95-96页
   ·本章小结第96-98页
第四章 近似Rayleigh波作用下地下综合管廊响应分析第98-126页
   ·引言第98-99页
   ·波动有限元简介第99-101页
   ·Rayleigh波简介第101-105页
   ·Rayleigh近似地震波的模拟第105-110页
   ·正弦波脉冲作用下自由场波动分析第110-114页
   ·Rayleigh波作用下地下综合管廊结构的响应分析第114-124页
     ·Rayleigh稳态波作用下的响应分析第114-118页
     ·近似Rayleigh地震波作用下的响应分折第118-124页
   ·Rayleigh波峰值与地震烈度的近似对应关系第124-125页
   ·本章小结第125-126页
第五章 地下综合管廊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第126-139页
   ·引言第126页
   ·试验简介第126-128页
   ·自由场试验第128-134页
     ·试验概况第128-130页
     ·模型说明第130-132页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第132-134页
   ·一致激励下地下综合管廊结构横向振动台试验第134-138页
   ·本章小结第138-139页
第六章 地下综合管廊随机地震反应及抗震可靠度研究第139-156页
   ·引言第139页
   ·随机系统的概率密度演化方法第139-145页
     ·随机系统地震反应分析的概率密度演化方程第140-141页
     ·概率密度演化方程的数值求解第141-145页
   ·地下综合管廊结构的随机地震反应研究第145-150页
     ·随机地震动模型第145-148页
     ·地下综合管廊结构随机地震反应第148-150页
   ·地下综合管廊结构的动力可靠度第150-155页
     ·等价极值事件第151-152页
     ·极值分布的数值算法第152-153页
     ·地下综合管廊结构的可靠度第153-155页
   ·本章小结第155-156页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第156-158页
   ·主要结论第156页
   ·研究展望第156-158页
参考文献第158-168页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68-169页
致谢第169-170页
附:师兄弟姐妹们名单(排名不分先后)第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与美国门户网站文化可用性比较研究
下一篇:论条约在中国国内的司法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