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系统动力学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系统动力学理论当前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及结构体系 | 第15-18页 |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论文的章节和体系结构 | 第16-17页 |
·论文研究的框架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生态旅游承载力的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系统理论 | 第18-21页 |
·承载力理论 | 第21-23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生态旅游承载力理论分析 | 第26-36页 |
·生态旅游承载力的内涵、影响机制及系统效应 | 第26-28页 |
·生态旅游承载力的内涵 | 第26页 |
·生态旅游承载力的特性 | 第26-27页 |
·生态旅游承载力影响机制研究 | 第27-28页 |
·生态旅游承载力的系统效应 | 第28页 |
·系统动力学理论的内涵 | 第28-30页 |
·系统动力学理论的原理 | 第28-29页 |
·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 第29-30页 |
·系统动力学理论研究步骤 | 第30页 |
·基于生态旅游承载力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判定理论研究 | 第30-33页 |
·判定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31页 |
·基于生态旅游承载力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图谱 | 第31页 |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判定方法 | 第31-33页 |
·生态旅游承载力理论框架 | 第33-34页 |
·生态旅游承载力的控制与改善对策 | 第34-35页 |
·经济措施 | 第34页 |
·规划措施 | 第34页 |
·教育措施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 | 第36-47页 |
·生态旅游承载力评价研究 | 第36-39页 |
·生态旅游资源承载力 | 第37页 |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 | 第37页 |
·生态旅游参与者承载力 | 第37-38页 |
·生态旅游产业承载力 | 第38页 |
·生态旅游系统模型 | 第38-39页 |
·生态旅游系统资源承载力分析 | 第39-40页 |
·生态旅游系统资源构成 | 第39页 |
·生态旅游系统资源承载力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模型仿真及讨论 | 第40页 |
·生态旅游系统环境承载力分析 | 第40-42页 |
·生态旅游系统资源构成 | 第40-41页 |
·生态旅游系统环境承载力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模型仿真及讨论 | 第42页 |
·生态旅游系统参与者承载力分析 | 第42-44页 |
·生态旅游系统参与者构成 | 第42-43页 |
·生态旅游系统参与者承载力模型的建立 | 第43页 |
·模型仿真及讨论 | 第43-44页 |
·生态旅游系统产业承载力分析 | 第44-45页 |
·生态旅游系统产业构成 | 第44页 |
·生态旅游系统产业承载力模型的建立 | 第44页 |
·模型仿真及讨论 | 第44-45页 |
·生态旅游系统承载力分析 | 第45-46页 |
·生态旅游系统构成 | 第45页 |
·生态旅游系统承载力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模型仿真及讨论 | 第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实证分析 | 第47-58页 |
·四川九寨沟风景区基本情况 | 第47-53页 |
·九寨沟生态旅游系统承载力模型 | 第53-54页 |
·对九寨沟发展生态旅游的建议 | 第54-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总结 | 第58-59页 |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