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第1-8页 |
| 一、人民调解制度内容和功能 | 第8-11页 |
| (一) 人民调解的概念及法律地位 | 第8-9页 |
| (二) 人民调解协议赋予法律效力的必要性和意义 | 第9-11页 |
| 1、形势发展的需要 | 第9-10页 |
| 2、确立人民调解法律地位的需要 | 第10页 |
| 3、人民法院公正审理相关案件的需要 | 第10页 |
| 4、建立良性纠纷解决机制的需要 | 第10-11页 |
| 二、人民调解与诉讼程序衔接的探索模式 | 第11-17页 |
| (一) 人民调解与诉讼程序衔接的模式概述 | 第11-12页 |
| 1、法院审查制模式剖析 | 第11页 |
| 2. 同说模式剖析 | 第11-12页 |
| 3、证据说模式剖析 | 第12页 |
| (二) 人民调解与诉讼程序衔接的模式分析 | 第12-17页 |
| 1、人民调解协议与证据 | 第12-14页 |
| 2、人民调解协议与民事合同 | 第14-15页 |
| 3、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审查 | 第15-17页 |
| 三、人民调解与民事诉讼程序衔接的理论分析 | 第17-26页 |
| (一) 人民调解与民事诉讼的关系 | 第17-21页 |
| 1、两者的共同点 | 第17-19页 |
| 2、两者的区别 | 第19-21页 |
| (二) 人民调解与民事诉讼程序衔接的价值目标 | 第21-26页 |
| 1、实现纠纷解决的效益性 | 第21-23页 |
| 2、实现纠纷解决的正义性 | 第23-25页 |
| 3、满足社会安定与和谐的要求 | 第25-26页 |
| 四、人民调解与诉讼程序衔接的实效分析 | 第26-31页 |
| (一) 世界范围内民间纠纷解决方式的法律效力 | 第26-29页 |
| 1、美国的区域性民间调解 | 第27页 |
| 2、我国台湾地区的乡镇市调解 | 第27-28页 |
| 3、挪威的区域调解 | 第28-29页 |
| (二) 人民调解协议与诉讼程序衔接是现实的需要 | 第29-30页 |
| (三) 人民调解协议赋予法律效力提高了当事人的履约率 | 第30-31页 |
| 五、人民调解的改革与发展 | 第31-35页 |
| (一) 建立人民法院审查程序 | 第32-34页 |
| (二) 进行人民调解的立法 | 第34页 |
| (三) 加快基层自治组织的建设 | 第34-35页 |
| (四) 提高人民调解员的待遇 | 第35页 |
| 结论 | 第35-37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 详细摘要 | 第38-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