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 第1-7页 |
| 一、违约中非财产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提出 | 第7-20页 |
| (一) 其它国家(地区)法律条文与司法实践的介绍 | 第8-14页 |
| 1. 大陆法国家(地区)的相关法规及司法实践 | 第8-10页 |
| 2. 英美法国家的相关法规及司法实践 | 第10-12页 |
| 3. 国际性立法文件中的相关规定 | 第12-14页 |
| (二) 我国的司法实践 | 第14-16页 |
| (三) 对违约中非财产损害不予赔偿之理由的剖析 | 第16-18页 |
| 1. 证据上的问题 | 第16页 |
| 2. 计算上的问题 | 第16-17页 |
| 3. 惩罚性赔偿 | 第17页 |
| 4. 风险承担 | 第17页 |
| 5. 可预见性 | 第17页 |
| 6. 与侵权中非财产损害的竞合 | 第17-18页 |
| (四) 违约中非财产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 | 第18-20页 |
| 1. 《民法通则》的规定 | 第18-19页 |
| 2. 《合同法》的规定 | 第19-20页 |
| 二、违约中非财产损害赔偿的成立要件 | 第20-23页 |
| (一) 非财产损害 | 第20页 |
| 1. 非财产损害的实际存在 | 第20页 |
| 2. 非财产损害的确定性 | 第20页 |
| 3. 非财产损害的可预见性 | 第20页 |
| (二) 违约行为 | 第20-21页 |
| (三) 因果关系 | 第21-22页 |
| (四) 违约人的过错 | 第22-23页 |
| 三、违约中非财产损害赔偿请求权与侵权中非财产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关系 | 第23-27页 |
| (一) 二者的区别 | 第23-24页 |
| 1. 产生的基础不同 | 第23-24页 |
| 2. 赔偿范围在法律上限定的明确性不同 | 第24页 |
| 3. 当事人能否就相关内容事先约定方面的不同 | 第24页 |
| 4. 其它区别 | 第24页 |
| (二) 二者的竞合 | 第24-27页 |
| 四、违约中非财产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及其限制 | 第27-34页 |
| (一) 可适用非财产损害的违约纠纷 | 第28-29页 |
| 1. 合同的目的就是提供安宁与快乐的享受 | 第28-29页 |
| 2. 合同的目的就是解除痛苦和烦恼 | 第29页 |
| 3. 生活上的不方便与苦闷 | 第29页 |
| (二) 不适用非财产损害赔偿的违约纠纷 | 第29-30页 |
| 1. 纯粹的感情伤害 | 第29-30页 |
| 2. 对非违约方的信誉造成的损害 | 第30页 |
| 3. 失去与配偶或子女团聚的痛苦 | 第30页 |
| (三) 违约非财产损害赔偿的限制原则 | 第30-32页 |
| 1. 不计琐细 | 第30-31页 |
| 2. 因果关系 | 第31页 |
| 3. 可预见性及非间接性 | 第31页 |
| 4. 减轻损失 | 第31-32页 |
| (四) 期待精神利益合同中的非财产损害赔偿问题 | 第32-34页 |
| 1. 期待精神利益合同的涵义及其特征 | 第32-33页 |
| 2. 对期待精神利益合同中非财产损害的处理 | 第33-34页 |
| 五、对我国违约中的非财产损害赔偿制度之立法的看法及其建议 | 第34-39页 |
| (一) 违约中非财产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 | 第34-35页 |
| 1. 明确的请求权 | 第34页 |
| 2. 判案的灵活性 | 第34-35页 |
| (二) 违约中非财产损害赔偿的计算 | 第35-39页 |
| 1. 确定非财产损害赔偿数额时应考虑的因素 | 第35-37页 |
| 2. 计算方法 | 第37-39页 |
| 结论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43-47页 |
| 英文详细摘要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