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0页 |
1.城市居住区户外公共空间概述 | 第10-18页 |
·居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相关概念 | 第10-11页 |
·空间的概念 | 第10页 |
·公共空间的概念 | 第10页 |
·城市居住区户外公共空间概念 | 第10-11页 |
·居民交往的空间载体—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 第11页 |
·居住区户外公共空间设计建设现状与问题 | 第11-16页 |
·国外居住区户外空间建设发展 | 第11-12页 |
·国内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建设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 | 第13-16页 |
·人性化与可持续发展道路—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的发展方向 | 第16-18页 |
·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 第16页 |
·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 第16-18页 |
2.住区户外公共空间设计基本原则与空间类型浅析 | 第18-31页 |
·决定住区户外公共空间质量的基本因素 | 第18-20页 |
·空间的易达性和活动多样性 | 第18页 |
·空间的领域感 | 第18-19页 |
·空间的尺度合理 | 第19页 |
·自然因子的配置 | 第19-20页 |
·必要的设施的设置 | 第20页 |
·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类型 | 第20-29页 |
·住区街道空间 | 第20-23页 |
·住区院落空间 | 第23-26页 |
·住区的“门”—出入口空间 | 第26-27页 |
·住区广场空间 | 第27-29页 |
·结合传统发挥创造力,倡导“新城市主义”住区建设理念 | 第29-31页 |
3.住区居民行为心理与住区公共空间建设 | 第31-45页 |
·满足居民行为需求的住区公共空间的特质 | 第31-35页 |
·公共空间结构的秩序性 | 第32页 |
·公共空间的层次性 | 第32-33页 |
·公共空间的领域性和可防卫性 | 第33页 |
·公共空间的吸引力 | 第33-35页 |
·公共空间的个性与场所性 | 第35页 |
·居民场所心理与住区公共空间建设 | 第35-37页 |
·中心恐惧感 | 第36页 |
·前尊心理 | 第36-37页 |
·后防意识 | 第37页 |
·需求理论与住区公共空间 | 第37-38页 |
·居民空间意象与住区公共空间 | 第38-41页 |
·路径 | 第39页 |
·区域 | 第39-40页 |
·边界 | 第40页 |
·中心与节点 | 第40-41页 |
·标志 | 第41页 |
·住区居民交往与住区公共空间 | 第41-45页 |
·公共交往的含义 | 第42页 |
·住区居民交往与活动的类型与特征 | 第42-43页 |
·住区户外空间限定 | 第43-45页 |
4.居住区儿童户外游戏场地与老年人户外活动场地设计浅析 | 第45-54页 |
·居住区的户外儿童游戏场地发展简述 | 第45页 |
·居住区户外儿童游戏场地 | 第45-49页 |
·居住区中心绿地中的儿童游戏场地 | 第46-47页 |
·居住区宅间的儿童游戏场地 | 第47-48页 |
·屋顶的活动空间 | 第48-49页 |
·居住区户外儿童游戏的基本特征 | 第49页 |
·同龄性 | 第49页 |
·季节性 | 第49页 |
·时间性 | 第49页 |
·自我中心性 | 第49页 |
·居住区儿童户外游戏场地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49-50页 |
·户外儿童游戏场地设计原则 | 第49-50页 |
·户外儿童游戏场地的绿化设计原则 | 第50页 |
·我国老龄化的现状与老年人住区户外环境 | 第50-51页 |
·我国老龄化现状 | 第50-51页 |
·老年人住区户外环境 | 第51页 |
·老年人户外活动场地的设计基本原则 | 第51-54页 |
·无障碍性 | 第52页 |
·易控制性和易选择性 | 第52-53页 |
·易达性 | 第53页 |
·易交往性 | 第53-54页 |
结束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个人简介】 | 第58-59页 |
【导师简介】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