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车轮及车轮钢 | 第12页 |
·车轮辐板孔初步实效分析 | 第12-14页 |
·车轮裂纹的检验统计情况 | 第14-15页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2 裂纹应力强度因子计算方法与思路 | 第16-27页 |
·引言 | 第16页 |
·有限元子模型技术介绍 | 第16页 |
·应力强度因子的数值计算方法简介 | 第16-18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18-26页 |
·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 | 第18-20页 |
·数值模拟技术的实现 | 第20-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3 典型制动条件下车轮温度场、热应力场的计算和分析 | 第27-49页 |
·引言 | 第27页 |
·各种制动条件下车轮温度场的计算 | 第27-41页 |
·热传导偏微分方程及边界条件 | 第27-29页 |
·有限单元法的单元分析 | 第29-35页 |
·有限单元的总体合成 | 第35页 |
·车轮瞬态温度场的有限元数值计算 | 第35-41页 |
·各种制动条件下车轮热应力场的计算 | 第41-49页 |
·热应力计算理论 | 第41-43页 |
·车轮热应力场有限元计算 | 第43-49页 |
4 机械载荷下车轮应力场的计算和分析 | 第49-59页 |
·引言 | 第49页 |
·机械载荷作用下车轮应力场的计算 | 第49-59页 |
·应力场有限元理论 | 第49-50页 |
·有限单元法的实现 | 第50-51页 |
·有限单元模型的建立 | 第51-52页 |
·载荷工况的确定 | 第52-53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3-59页 |
5 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与分析 | 第59-74页 |
·引言 | 第59页 |
·制动条件下辐板孔边裂纹强度因子的计算和分析 | 第59-68页 |
·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 | 第59-65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5-68页 |
·机械载荷条件下辐板孔边裂纹强度因子的计算和分析 | 第68-73页 |
·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 | 第68-71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1-73页 |
·小结 | 第73-74页 |
6 辐板孔裂纹的扩展分析 | 第74-88页 |
·前言 | 第74页 |
·疲劳裂纹扩展分析的组合工况 | 第74-75页 |
·车轮辐板孔裂纹的扩展特性 | 第75-86页 |
·疲劳裂纹扩展的载荷条件 | 第75-76页 |
·疲劳循环下应力强度因子幅值的确定 | 第76-79页 |
·辐板孔裂纹扩展速率的计算和分析 | 第79-86页 |
·裂纹容限的研究 | 第86-87页 |
·容限制定的原则 | 第86页 |
·裂纹容限的制定 | 第86-87页 |
·小结 | 第87-8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8-92页 |
·总结 | 第88-90页 |
·有限元基本理论 | 第88页 |
·车轮在各种制动工况下的温度场和应力场分析 | 第88-89页 |
·车轮在机械载荷工况下的应力场分析 | 第89页 |
·裂纹强度因子的计算与分析 | 第89-90页 |
·裂纹扩展分析 | 第90页 |
·展望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