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页 |
英文摘要 | 第3-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6-11页 |
·研究背景 | 第6页 |
·国外改革动向 | 第6-7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8-9页 |
·研究的思路 | 第8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8-9页 |
·论文主要特色与框架结构 | 第9-11页 |
·主要特色 | 第9-10页 |
·框架结构 | 第10-11页 |
第二章 企业所得税课税的理论分析 | 第11-18页 |
·企业所得课税的理论基础 | 第11-12页 |
·关于企业所得课税的争论 | 第12-13页 |
·企业所得税的本质 | 第13-16页 |
·企业所得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16-18页 |
·总所得税税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16页 |
·企业所得税税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16-17页 |
·企业所得税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17-18页 |
第三章 我国企业所得税制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 | 第18-24页 |
·我国企业所得税制的发展历程 | 第18-21页 |
·我国企业所得税的现状 | 第21-24页 |
·税收法律界定不规范,不符合税收法制化的进程 | 第21-22页 |
·税收主体待遇不平等,不适应中国加入WTO | 第22页 |
·不能适应税源结构的变化,不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 | 第22页 |
·税率设计不科学 | 第22-23页 |
·可操作性不强,弹性大,不利于税收征管的规范统一 | 第23页 |
·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不合理 | 第23-24页 |
第四章 国际通行企业所得税制度比较分析 | 第24-39页 |
·企业所得税制度改革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 | 第24-27页 |
·从战时所得税发展成为一般所得税 | 第24-25页 |
·企业所得税的税率逐步趋向比例税率 | 第25-26页 |
·企业所得税由地方税向中央税或中央与地方共享税过渡 | 第26-27页 |
·所得税制度环境特征比较 | 第27-29页 |
·企业所得税的税制类型比较 | 第29-31页 |
·古典制(Classical system) | 第29页 |
·分劈率制(Spit Rate system) | 第29-30页 |
·归集抵免制(Imputation system) | 第30-31页 |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的确定比较 | 第31-39页 |
·对资本利得的税务处理 | 第31-33页 |
·存货的计价 | 第33-34页 |
·坏账准备等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 第34-35页 |
·资产折旧的处理 | 第35-36页 |
·交际费用的处理 | 第36-37页 |
·亏损结转 | 第37页 |
·企业所得税税收抵免的比较 | 第37-39页 |
第五章 我国企业所得税改革的一般构想 | 第39-51页 |
·我国企业所得税改革的基本原则 | 第39-41页 |
·公平原则 | 第39-40页 |
·尊重国际惯例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40页 |
·税收经济效率原则 | 第40-41页 |
·税收行政效率原则 | 第41页 |
·纳税人的界定 | 第41-42页 |
·税基的确定 | 第42-45页 |
·税率设计 | 第45-46页 |
·税率水平的确定 | 第45页 |
·税率形式的选择 | 第45-46页 |
·税收优惠政策的设计 | 第46-49页 |
·统一内外有别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 第46页 |
·保留合理的减免税优惠 | 第46-47页 |
·取消不合理的产业与区域照顾性优惠政策 | 第47-48页 |
·凸显产业优惠,提升产业竞争力 | 第48-49页 |
·突出投资抵免等所得税优惠政策的运用 | 第49页 |
·税权划分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状况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