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剪纸研究
引言 | 第1-14页 |
第一节 关于课题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新剪纸概述 | 第14-20页 |
第一节 传统民间剪纸概念述要 | 第14页 |
第二节 中国的文化转型与新剪纸产生的背景 | 第14-16页 |
第三节 有关“新剪纸”词汇在文本中的使用 | 第16-18页 |
第四节 新剪纸的概念 | 第18-20页 |
◎新的文化地位 | 第18页 |
◎表现新生活 | 第18-19页 |
◎传播新思想、新观念 | 第19页 |
◎新的创作队伍 | 第19页 |
◎新的传承方式。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西风”与“本土”(1918~1949) | 第20-28页 |
第一节 城市风情剪纸 | 第20-22页 |
◎陈志农剪纸 | 第20-22页 |
◎张乐平剪纸 | 第22页 |
第二节 烟台毓璜顶教会剪纸 | 第22-24页 |
第三节 解放区的新剪纸 | 第24-26页 |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剪纸教材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清晨百花园(1949~1957) | 第28-39页 |
第一节 新剪纸创作初显繁荣景象 | 第28-30页 |
第二节 题材 | 第30-33页 |
◎新中国诞生 | 第30页 |
◎保卫胜利果实 | 第30页 |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 第30-31页 |
◎热爱和平 | 第31页 |
◎中苏友好 | 第31页 |
◎走集体化道路 | 第31-32页 |
◎人民当家作主 | 第32页 |
◎军爱民民拥军 | 第32页 |
◎缴公粮 | 第32-33页 |
◎生产与生活 | 第33页 |
第三节 功能 | 第33-36页 |
◎书籍报刊插图 | 第33-34页 |
◎连环画 | 第34-35页 |
◎工艺产品 | 第35-36页 |
◎民间应用 | 第36页 |
小结 | 第36-39页 |
◎现实主义手法在剪纸中的渐趋成熟 | 第36-37页 |
◎传统与现代的旧瓶新酒 | 第37-38页 |
◎新的象征符号产生 | 第38页 |
◎美术工作者的直接参与推动了新剪纸的发展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新剪纸的大跃进(1958~1965) | 第39-51页 |
第一节 题材 | 第39-44页 |
◎三面红旗 | 第40页 |
◎大炼钢铁 | 第40-41页 |
◎工农并举 | 第41页 |
◎八字宪法 | 第41页 |
◎五业兴旺 | 第41页 |
◎技术革新 | 第41-42页 |
◎部队生活 | 第42页 |
◎打倒美帝解放台湾 | 第42页 |
◎大办民兵 | 第42页 |
◎讲卫生除四害 | 第42页 |
◎又红又专 | 第42-43页 |
◎浮夸丰收 | 第43页 |
◎太平盛世 | 第43-44页 |
第二节 郭沫若与“百花齐放”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功能与位置 | 第45-48页 |
◎进入大型美术展览和《美术》杂志 | 第45-46页 |
◎剪纸作品集 | 第46页 |
◎书籍插图 | 第46-47页 |
◎电影剪纸片 | 第47-48页 |
第四节 剪纸教材的大量出版使新剪纸广泛普及 | 第48页 |
小结 | 第48-51页 |
◎大部分作品造型程式化 | 第49页 |
◎思想上的浮夸风 | 第49页 |
◎创作手法的装饰性 | 第49页 |
◎旧瓶装新酒 | 第49页 |
◎大幅剪纸作品初见端倪 | 第49-50页 |
◎参与创作人员广泛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红海洋中的红剪纸(1966~1977) | 第51-60页 |
第一节 题材 | 第52-55页 |
◎造反有理 | 第52页 |
◎向毛主席敬献忠心 | 第52-53页 |
◎革命样板戏 | 第53页 |
◎英雄楷模 | 第53页 |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 第53-54页 |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 第54页 |
◎备战备荒为人民 | 第54页 |
◎抓革命促生产 | 第54页 |
◎不忘阶级苦 | 第54页 |
◎赤脚医生 | 第54-55页 |
◎军民团结如一人 | 第55页 |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 第55页 |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 第55页 |
◎粉碎四人帮 | 第55页 |
第二节 功能与位置 | 第55-58页 |
◎三忠于活动中的剪纸 | 第55-56页 |
◎美术作品展览中的剪纸和《美术》杂志 | 第56-57页 |
◎书籍插图 | 第57页 |
◎连环画 | 第57页 |
◎剪纸工艺品 | 第57-58页 |
第三节 剪纸创作学习班的创作模式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歌颂领袖剪纸各地蓬勃发展,样式雷同 | 第59页 |
◎“卡通风”达到极致 | 第59页 |
◎运用夸张、漫画式的手法 | 第59页 |
◎样板戏剪纸的大量生产 | 第59页 |
◎剪纸学习班集体讨论创作大型剪纸作品 | 第59页 |
◎作者署名权被忽略 | 第59-60页 |
第六章 多彩的句号(1978~2004) | 第60-69页 |
第一节 题材 | 第60-63页 |
◎四个现代化 | 第60页 |
◎知识就是力量 | 第60-61页 |
◎市场经济 | 第61页 |
◎中日友好 | 第61页 |
◎计划生育 | 第61页 |
◎祖国统一 | 第61-62页 |
◎抗洪救灾 | 第62页 |
◎奥运会 | 第62页 |
◎希望工程 | 第62页 |
◎抗击非典 | 第62页 |
◎小康生活 | 第62页 |
◎民俗风情 | 第62-63页 |
◎风光风景 | 第63页 |
◎生态保护 | 第63页 |
第二节 退出主流美展与剪纸研究会的成立 | 第63-65页 |
第三节 功能与位置 | 第65-67页 |
◎剪纸插图的没落 | 第65页 |
◎连环画 | 第65页 |
◎装饰壁画 | 第65-66页 |
◎藏书票 | 第66页 |
◎剪纸厂的命运 | 第66-67页 |
小结 | 第67-69页 |
◎淡化程式化手法注重形式美 | 第67页 |
◎兴起民间风稚拙风 | 第67-68页 |
◎生活情趣的作品增多 | 第68页 |
◎“大路货”成为一种指责 | 第68-6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9-76页 |
第一节 背离与回归·艺术语言的历程 | 第69-71页 |
◎趋向写实 | 第70页 |
◎版画风 | 第70-71页 |
◎卡通风 | 第71页 |
◎漫画化 | 第71页 |
◎民间风稚拙风 | 第71页 |
第二节 百年的日志·对中国现代史的纪录 | 第71-72页 |
◎口号式记录 | 第71页 |
◎流水帐式记录 | 第71-72页 |
◎细节描述式记录 | 第72页 |
◎追忆式记录 | 第72页 |
第三节 利用与尊重·关于继承传统的文化反思 | 第72-76页 |
◎利用的问题 | 第72-73页 |
◎怎样的尊重 | 第73-76页 |
附录一:田野考察地区及人物 | 第76-78页 |
附录二:参考书目 | 第78-79页 |
附录三:有关新剪纸的书目 | 第79-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