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一、建筑工程担保制度法理分析 | 第9-17页 |
(一) 建筑工程担保制度根源探究 | 第9-12页 |
(二) 在民法、经济法中寻求工程担保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三) 现行《建筑法》、《招标投标法》等法律在工程担保制度方面的缺失 | 第14-17页 |
二、推行建筑工程担保制度的必要性研究 | 第17-30页 |
(一) 我国建筑市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20页 |
1、业主的主要问题 | 第17-18页 |
2、承包商的主要问题 | 第18页 |
3、政府的主要问题 | 第18-19页 |
4、建筑业整体现状堪忧 | 第19-20页 |
(二) 剖析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法律方面原因 | 第20-22页 |
1、法治观念薄弱导致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 第20页 |
2、《建筑法》、《招标投标法》等法律法规缺少强制力 | 第20-21页 |
3、执法力度不严,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建筑法》的执行力 | 第21-22页 |
(三) 推行建筑工程担保制度对上述问题的遏制作用 | 第22-30页 |
1、推行工程担保制度是在建筑市场建立诚信机制的重要举措 | 第23-24页 |
2、推行工程担保制度是加强建筑领域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 第24-25页 |
3、推行工程担保制度有利于建筑市场主体各方切实履行合同 | 第25页 |
4、推行工程担保制度是解决拖欠的一把钥匙 | 第25-27页 |
5、推行工程担保制度有利于完善政府和业主管理监督工程建设、工程质量的方式,防止政府腐败 | 第27-28页 |
6、推行工程担保制度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国内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以此产生综合效益 | 第28-30页 |
三、国内外工程担保制度的实施情况及对我国立法的借鉴意义 | 第30-44页 |
(一) 发达国家的工程担保模式 | 第30-35页 |
1、美国的美式保证担保制度 | 第30-32页 |
2、英国的信托基金制度 | 第32-34页 |
3、日本及韩国的同业担保模式 | 第34-35页 |
(二) 我国香港地区及内地一些试点城市的工程担保开展状况 | 第35-39页 |
1、香港地区开展工程担保的情况 | 第35-36页 |
2、深圳等内地试点城市推行建筑工程担保制度取得初步成效 | 第36-39页 |
(三) 我国切实推行建筑工程担保制度的障碍分析 | 第39-44页 |
1、体制方面的原因 | 第39-41页 |
2、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障碍 | 第41-43页 |
3、技术方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43-44页 |
四、在《建筑法》中加入工程担保制度的具体设计 | 第44-59页 |
(一) 建设工程担保制度具体构想 | 第45-56页 |
1、工程担保以采用保证担保的形式为最佳 | 第45-48页 |
2、担保的主体 | 第48-51页 |
3、探索目前中国最合适的工程担保模式 | 第51-53页 |
4、中国工程担保制度的品种设计 | 第53-56页 |
5、中国工程担保制度的实施范围 | 第56页 |
(二) 工程担保与工程保险的异同 | 第56-59页 |
1、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都是化解建筑行业风险的有力手段 | 第57页 |
2、两者在具体运作上存在较大差异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书目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