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15页 |
1.1.1 植物发育阶段的定性划分与植物生活史 | 第10-11页 |
1.1.2 植物发育阶段的定量模型 | 第11页 |
1.1.3 植物发育阶段转变的分子基础及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1.4 植物发育阶段转变的环境调节 | 第13页 |
1.1.5 植物不同发育阶段特点及其抗性能力差异 | 第13-15页 |
1.2 喜树及其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2.1 喜树的基本概况 | 第15-16页 |
1.2.2 喜树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2 喜树当年生幼苗发育阶段划分及不同发育阶段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变化 | 第18-3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2.2 实验设计 | 第18页 |
2.3 实验试剂及设备 | 第18-20页 |
2.3.1 实验试剂 | 第18页 |
2.3.2 主要溶液 | 第18-19页 |
2.3.3 实验设备 | 第19-20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0-24页 |
2.4.1 蛋白质提取 | 第20页 |
2.4.2 蛋白质的定量 | 第20-22页 |
2.4.3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灌制和电泳 | 第22页 |
2.4.4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染色和脱色以及数字化 | 第22页 |
2.4.5 高生长速率及生物量增长速率的测定及分析方法 | 第22页 |
2.4.6 发育阶段跃迁模型的建立 | 第22-23页 |
2.4.7 喜树碱及10-羟基喜树碱的测定方法 | 第23-24页 |
2.5 结果分析 | 第24-31页 |
2.5.1 喜树种子萌发过程中及不同发育阶段叶片蛋白质含量动态 | 第24-26页 |
2.5.2 喜树种子萌发至真叶萌出过程中蛋白质发育阶段跃迁图的建立 | 第26-27页 |
2.5.3 以叶片蛋白质单向电泳条带差异为基础的喜树当年生幼苗发育阶段的划分 | 第27-28页 |
2.5.4 以株高生长速率及生物量增长速率为基础的喜树当年生幼苗发育阶段的划分 | 第28-29页 |
2.5.5 喜树当年生幼苗不同发育阶段成熟叶片喜树碱及10-羟基喜树碱含量 | 第29-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喜树当年生幼苗不同发育阶段抗旱能力差异 | 第32-47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3.2 主要实验试剂和设备 | 第32页 |
3.2.1 试剂 | 第32页 |
3.2.2 仪器设备 | 第32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3.3.1 干旱胁迫处理方法 | 第32页 |
3.3.2 土壤体积相对含水量测定 | 第32-33页 |
3.3.3 叶片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 第33页 |
3.3.4 光合、蒸腾等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33页 |
3.3.5 叶片丙二醛含量测定 | 第33页 |
3.3.6 游离脯氨酸含量测定 | 第33-34页 |
3.3.7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34-35页 |
3.3.8 喜树碱及10-羟基喜树碱提取及测定 | 第35页 |
3.4 结果分析 | 第35-44页 |
3.4.1 不同发育阶段干旱胁迫后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变化 | 第35页 |
3.4.2 不同发育阶段干旱胁迫对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35-39页 |
3.4.3 不同发育阶段干旱胁迫对叶片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39-43页 |
3.4.4 不同发育阶段干旱胁迫对喜树碱及10-羟基喜树碱含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3.5 讨论 | 第44-46页 |
3.5.1 干旱胁迫对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3.5.2 干旱胁迫对叶片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45-46页 |
3.5.3 干旱胁迫对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 第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喜树当年生幼苗不同发育阶段干旱胁迫后蛋白表达变化 | 第47-60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47-48页 |
4.1.1 植物材料 | 第47页 |
4.1.2 干旱胁迫处理方法 | 第47页 |
4.1.3 蛋白质提取及电泳 | 第47-48页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8-58页 |
4.2.1 SDS-PAGE结果及分析 | 第48-50页 |
4.2.2 双向电泳结果分析 | 第50-58页 |
4.3 讨论 | 第58-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附录 | 第69-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