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皮肤病、性病科论文

局部围刺治疗不同证型蝶形黄褐斑临床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引言第7-8页
1 研究方法第8-14页
   ·研究对象的来源第8页
   ·研究对象的选择第8-10页
     ·诊断标准第8-9页
       ·西医诊断标准第8页
       ·临床分型诊断标准第8页
       ·中医诊断标准第8-9页
     ·病例纳入标准第9页
     ·病例排除标准第9页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及处理第9-10页
   ·治疗方法第10-11页
     ·试验治疗用具第10页
     ·气滞血瘀型组第10页
     ·脾虚湿阻型组第10页
     ·肾阴不足型组第10页
     ·研究要求第10-11页
     ·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第11页
   ·观察指标与方法第11-13页
     ·观察治疗前后皮损面积、颜色的改变第11页
     ·观察治疗前后临床兼证的改变第11-13页
   ·疗效判定标准第13页
     ·基本治愈第13页
     ·显效第13页
     ·好转第13页
     ·无效第13页
   ·统计方法第13页
   ·安全性评价分析标准第13-14页
2 研究结果第14-21页
   ·病例完成情况第14页
   ·临床一般资料比较第14-16页
     ·三组患者平均年龄比较第14页
     ·三组患者病程比较第14-15页
     ·三组患者治疗前皮损面积,颜色总评分比较第15-16页
     ·三组患者皮损病因分类比较第16页
   ·疗效评价第16-20页
     ·三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第16-19页
       ·三组治疗前后皮损颜色评分比较第16-17页
       ·三组皮损颜色治疗后的组间比较第17页
       ·三组治疗前后皮损面积评分比较第17-18页
       ·三组皮损面积治疗后的组间比较第18页
       ·三组治疗前后皮损面积,颜色总评分比较第18页
       ·三组治疗后皮损面积,颜色总评分组间比较第18-19页
       ·三组治疗前后临床兼证总评分比较第19页
     ·三组临床疗效评价第19-20页
   ·安全性评价第20页
   ·典型病例第20-21页
3 讨论第21-27页
   ·中医对黄褐斑的认识第21-22页
   ·损美评价第22页
   ·围刺法的中医理论第22-23页
   ·局部围刺与黄褐斑第23-24页
   ·西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及局部围刺的机理第24-25页
   ·结果分析第25页
   ·问题与展望第25-27页
参考文献第27-28页
附:黄褐斑的中医学研究进展第28-42页
 参考文献第38-42页
附表:女性黄褐斑观察病例评分第42-44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第44-45页
致谢第45-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针与面部刮痧瘦脸的临床比较研究
下一篇:微针配合黑布膏治疗9cm~2以内小面积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