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不同氮水平下水稻氮素利用率及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研究

摘要第1-13页
Abstract第13-16页
缩写符号表第16-1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7-27页
   ·水稻氮肥施用和利用情况第17-21页
     ·氮肥在水稻生产中的施用现状第17-18页
     ·氮肥利用率的定义第18-19页
     ·水稻氮肥利用率的测定方法第19-20页
     ·水稻氮肥利用率概况第20-21页
   ·水稻高效吸收、利用氮素的生理机制第21-23页
     ·水稻根部对土壤中氮的吸收第21页
     ·水稻高效利用氮素的生理机制第21-23页
   ·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基因型差异第23-24页
   ·氮素利用率及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第24-25页
   ·氮素利用率的问题提出与立论依据第25-27页
     ·本研究的总体思路和目的意义第26-27页
第二章 籽粒氮素利用率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关系第27-54页
   ·材料与方法第29-31页
     ·试验材料第29页
     ·试验方法第29-30页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30页
     ·数据分析方法第30-31页
     ·连锁图谱构建和QTL定位第31页
   ·结果与分析第31-48页
     ·亲本性状考察第31-33页
     ·重组自交系的性状考察第33页
     ·不同环境下籽粒氮素利用率、产量及产量因子的遗传率估计第33-34页
     ·不同氮水平下籽粒氮素利用率与产量及产量因子变异分析第34-38页
     ·籽粒氮素利用率与产量及构成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第38-39页
     ·QTL分析第39-47页
       ·籽粒氮素利用率QTL分析第39-40页
       ·籽粒产量QTL分析第40-43页
       ·结实率QTL分析第43页
       ·每穗颖花数QTL分析第43-44页
       ·单位面积有效穗QTL分析第44页
       ·千粒重QTL分析第44-47页
     ·QTL上位性互作分析第47-48页
     ·讨论第48-54页
     ·氮素利用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QTL第48-49页
     ·氮素利用率与产量及构成因子的相关性讨论第49-51页
     ·氮素利用效率与产量及产量因子QTL分析与育种启示第51-54页
第三章 籽粒氮素利用效率与组织氮浓度的关系第54-79页
   ·材料与方法第55-56页
     ·试验材料第55页
     ·试验方法第55页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55-56页
     ·数据分析方法第56页
     ·连锁图谱构建和QTL定位第56页
   ·结果与分析第56-72页
     ·亲本性状考察第56-58页
     ·重组自交系的性状考察第58页
     ·不同环境下组织氮浓度的遗传率估计第58-59页
     ·不同氮水平下组织氮浓度的变异分析第59-63页
     ·组织氮浓度的相关性分析第63-64页
     ·QTL分析第64-72页
       ·抽穗期叶片氮浓度QTL分析第64-65页
       ·抽穗期茎秆氮浓度QTL分析第65页
       ·抽穗期稻草氮浓度QTL分析第65-66页
       ·成熟期叶片氮浓度QTL分析第66-69页
       ·成熟期茎秆氮浓度QTL分析第69页
       ·成熟期稻草氮浓度QTL分析第69-70页
       ·籽粒氮浓度QTL分析第70-72页
     ·QTL上位性互作分析第72页
   ·讨论第72-79页
     ·不同环境下组织氮浓度的QTL讨论第73-74页
     ·籽粒氮素利用效率与组织氮浓度的相关性讨论第74-77页
     ·组织氮浓度QTLs分析与育种的启示第77-79页
第四章 籽粒氮素利用率与氮积累和转运的关系第79-106页
   ·材料与方法第80-81页
     ·试验材料第80页
     ·试验方法第80页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80-81页
     ·数据分析方法第81页
     ·连锁图谱构建和QTL定位第81页
   ·结果与分析第81-99页
     ·亲本性状考察第81-82页
     ·重组自交系的性状考察第82-83页
     ·不同环境下氮积累和氮转运性状的遗传率估计第83-85页
     ·不同氮水平氮积累和氮转运性状的变异分析第85-88页
     ·氮积累与氮转运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第88-89页
     ·QTL分析第89-98页
       ·抽穗期稻草氮积累量QTL分析第89页
       ·成熟期稻草氮积累量QTL分析第89-90页
       ·籽粒氮积累量QTL分析第90-93页
       ·成熟期总氮积累量QTL分析第93页
       ·氮转运量QTL分析第93-94页
       ·氮转运效率QTL分析第94页
       ·氮收获指数QTL分析第94-98页
     ·上位性QTL分析第98-99页
   ·讨论第99-106页
     ·不同环境下氮积累量性状的QTL讨论第99-100页
     ·不同环境下氮转运性状的QTL讨论第100-101页
     ·籽粒氮素利用率与氮积累和氮转运性状的相关性讨论第101-104页
     ·氮积累和氮转运性状QTLs分析与育种的启示第104-106页
第五章 耐缺氮能力性状与氮素利用效率性状之间的关系第106-125页
   ·材料与方法第107-109页
     ·试验材料第107页
     ·试验方法第107页
     ·测定指标与方法第107-109页
     ·数据分析方法第109页
     ·连锁图谱构建和QTL定位第109页
   ·结果与分析第109-117页
     ·亲本性状考察第109-110页
     ·重组自交系的性状考察第110页
     ·耐缺氮能力和氮素利用率性状的遗传率估计第110-111页
     ·不同年份间耐缺氮能力和氮素利用率性状的变异分析第111-113页
     ·耐缺氮能力性状与氮素利用率的相关性分析第113-114页
     ·QTL分析第114-117页
       ·耐缺氮能力性状QTL分析第114-115页
       ·氮素利用率性状QTL分析第115-117页
     ·QTL上位性互作分析第117页
   ·讨论第117-125页
     ·耐缺氮能力性状的QTL讨论第117-119页
     ·氮素利用效率性状的QTL讨论第119-121页
     ·QTL与环境互作讨论第121页
     ·耐缺氮能力性状和氮素利用率性状之间相关性讨论第121-123页
     ·耐缺氮能力和氮素利用率QTLs分析对育种启示第123-125页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第125-130页
   ·籽粒氮素利用率与产量构成因子的关系第125-126页
   ·籽粒氮素利用率与水稻组织氮浓度的关系第126-127页
   ·籽粒氮素利用率与氮积累和转运的关系第127页
   ·耐缺氮能力性状与氮素利用效率性状之间的关系第127-128页
   ·前景与展望第128-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43页
致谢第143-144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甜菜夜蛾抗寒力及在中国的越冬区划研究
下一篇:SbTRXh1和Sb14-3-3基因对马铃薯块茎低温糖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