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性声明 | 第1页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第2-4页 |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入侵植物替代控制研究进展 | 第14-28页 |
1 替代控制的概念与生态控制基本原则 | 第14-17页 |
·替代控制的概念 | 第14-15页 |
·生态控制基本原则 | 第15-17页 |
·生态位原则 | 第15页 |
·生态平衡原则 | 第15-16页 |
·生态系统有害杂草的可持续控制原则 | 第16页 |
·生态系统的高功能原则 | 第16页 |
·协调性原则 | 第16-17页 |
2 替代控制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Grime理论 | 第17页 |
·Tilman理论 | 第17-18页 |
3 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影响植物竞争结果的主要因素 | 第18-21页 |
·种子萌发特性对植物苗期相对竞争能力的影响 | 第18页 |
·种间差异 | 第18-19页 |
·营养有效性 | 第19页 |
·幼苗出土时间 | 第19-20页 |
·竞争时期的长短 | 第20页 |
·生物因素 | 第20-21页 |
·空间分布的斑块性 | 第21页 |
·竞争植物对紫茎泽兰的替代控制 | 第21-23页 |
4 选题依据 | 第23-26页 |
·理论依据 | 第23-24页 |
·立题依据 | 第24-26页 |
5 主要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 第26页 |
6 总体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第二章 狗尾草与紫茎泽兰的竞争效应及生理机制 | 第28-4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9-32页 |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供试材料的生物学特性 | 第29页 |
·狗尾草的生物学特性 | 第29页 |
·紫茎泽兰的生物学特性 | 第29页 |
·试验设计 | 第29-30页 |
·总试验设计方法 | 第29-30页 |
·处理设置 | 第30页 |
·试验方法 | 第30页 |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30-31页 |
·数据分析 | 第31-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44页 |
·不同狗尾草密度对紫茎泽兰表型特征的影响 | 第32-35页 |
·对紫茎泽兰生物量的影响 | 第33页 |
·对紫茎泽兰的株高影响 | 第33-34页 |
·对紫茎泽兰分枝数的影响 | 第34-35页 |
·不同混种比例下狗尾草与紫茎泽兰的竞争关系 | 第35-37页 |
·相对产量 | 第35页 |
·相对产量总和(RYT) | 第35-36页 |
·攻击力系数 | 第36-37页 |
·不同狗尾草密度对紫茎泽兰的生理生化影响 | 第37-44页 |
·对紫茎泽兰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第37-39页 |
·对紫茎泽兰几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39-43页 |
·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4-47页 |
第三章 不同肥力梯度对黑麦草和紫茎泽兰竞争效应的影响 | 第47-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试验材料 | 第48页 |
·供试材料的生物学特性 | 第48页 |
·黑麦草的生物学特性 | 第48页 |
·紫茎泽兰的生物学特性 | 第48页 |
·试验设计 | 第48-49页 |
·总设计方法 | 第48页 |
·营养液梯度设置 | 第48-49页 |
·处理的设置 | 第49页 |
·试验方法 | 第49-50页 |
·测定指标及具体测定方法 | 第50页 |
·数据分析 | 第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65页 |
·营养有效性对紫茎泽兰表型特征的影响 | 第50-54页 |
·对紫茎泽兰生物量的影响 | 第50-52页 |
·营养有效性紫茎泽兰生株高的影响 | 第52-54页 |
·营养有效性对紫茎泽兰生分枝数的影响 | 第54页 |
·营养有效性对竞争关系的影响 | 第54-58页 |
·相对产量 | 第54-56页 |
·对攻击系数的影响 | 第56-57页 |
·相对产量总和 | 第57-58页 |
·营养有效性对紫茎泽兰的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58-65页 |
·对紫茎泽兰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第58-59页 |
·营养有效性对紫茎泽兰几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59-65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5-67页 |
第四章 不同水分胁迫对黑麦草和紫茎泽兰竞争的影响 | 第67-8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7-69页 |
·试验材料 | 第67页 |
·供试材料的生物学特性 | 第67-68页 |
·试验设计 | 第68页 |
·总试验设计方法 | 第68页 |
·水分梯度设置 | 第68页 |
·处理设置 | 第68页 |
·试验方法 | 第68-69页 |
·测定指标及具体测定方法 | 第69页 |
·数据分析 | 第6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9-81页 |
·水分胁迫对紫茎泽兰生长性状的影响 | 第69-70页 |
·水分胁迫对黑麦草和紫茎泽兰竞争能力的影响 | 第70-74页 |
·水分胁迫对黑麦草和紫茎泽兰的相对产量值影响 | 第70页 |
·水分胁迫对黑麦草和紫茎泽兰的相对产量总和的影响 | 第70-74页 |
·水分胁迫对紫茎泽兰的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74-81页 |
·水分胁迫对紫茎泽兰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第74-75页 |
·对紫茎泽兰CAT酶活性的影响 | 第75-77页 |
·对紫茎泽兰SOD酶活性的影响 | 第77-79页 |
·对紫茎泽兰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79-81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81-8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作者简历 | 第93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