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存储子系统系统级性能优化技术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概要 | 第11-1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创新点 | 第12-13页 |
| ·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存储子系统性能仿真和优化技术综述 | 第14-36页 |
| ·存储子系统性能仿真的研究 | 第14-19页 |
| ·统计和预测方法 | 第14-15页 |
| ·功能仿真模型 | 第15-17页 |
| ·软硬件协同仿真模型 | 第17-19页 |
| ·EMI 设计研究 | 第19-22页 |
| ·地址映射 | 第20-21页 |
| ·访问预测和预取 | 第21页 |
| ·访问动态调度 | 第21-22页 |
| ·高速缓存 | 第22页 |
| ·基于SPM 的性能优化技术研究 | 第22-35页 |
| ·SPM 和Cache 的数据划分研究 | 第23-25页 |
| ·SPM 内存布局优化研究 | 第25-33页 |
| ·多处理器方面的研究 | 第33-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时钟周期级存储子系统性能仿真模型 | 第36-62页 |
| ·硬件框架结构 | 第36页 |
| ·模型总体框架 | 第36-37页 |
| ·总线通讯模型 | 第37-42页 |
| ·交易级建模方法 | 第37-38页 |
| ·AMBA AHB 总线模型 | 第38-42页 |
| ·处理器内核模型 | 第42-51页 |
| ·模型框架 | 第42-43页 |
| ·指令译码 | 第43-47页 |
| ·原子操作处理过程 | 第47-51页 |
| ·执行 | 第51页 |
| ·存储器模型 | 第51-56页 |
| ·SPM 模型 | 第51-52页 |
| ·EMI 模型 | 第52-54页 |
| ·SDRAM 模型 | 第54-56页 |
| ·多媒体加速器模型 | 第56-58页 |
| ·实验和分析 | 第58-62页 |
| ·实验程序分析 | 第58-59页 |
| ·精度分析 | 第59-62页 |
| 第四章 EMI 设计 | 第62-88页 |
| ·问题分析 | 第62-65页 |
| ·指令缓存 | 第62-64页 |
| ·写操作缓存 | 第64-65页 |
| ·组缓存设计 | 第65-74页 |
| ·工作原理 | 第65-67页 |
| ·指令组缓存 | 第67-69页 |
| ·数据组缓存 | 第69-70页 |
| ·分立组缓存 | 第70-71页 |
| ·统一组缓存 | 第71-72页 |
| ·写操作缓存 | 第72-74页 |
| ·小结 | 第74页 |
| ·Cache 设计 | 第74-88页 |
| ·工作原理 | 第74-75页 |
| ·指令Cache | 第75-77页 |
| ·数据Cache | 第77-79页 |
| ·分立Cache | 第79-80页 |
| ·统一Cache | 第80-82页 |
| ·组关联映射Cache | 第82页 |
| ·写策略 | 第82-86页 |
| ·小结 | 第86-88页 |
| 第五章 SPM 内存布局优化技术 | 第88-136页 |
| ·研究背景 | 第88-91页 |
| ·存储子系统性能模型 | 第91-93页 |
| ·程序划分技术 | 第93-100页 |
| ·符号表重建 | 第93-94页 |
| ·DCD 数据分析 | 第94-95页 |
| ·函数划分 | 第95-97页 |
| ·函数调用分析 | 第97-98页 |
| ·全局堆栈分析 | 第98页 |
| ·数据访问分析 | 第98-99页 |
| ·小结 | 第99-100页 |
| ·关系矩阵 | 第100-108页 |
| ·关系的影响 | 第100-104页 |
| ·关系矩阵的构成 | 第104-108页 |
| ·分配算法 | 第108-120页 |
| ·0-1 背包问题的算法 | 第108-112页 |
| ·算法改进 | 第112-118页 |
| ·算法实现 | 第118-120页 |
| ·重新链接 | 第120-127页 |
| ·SPM 部分生成 | 第121-125页 |
| ·SDRAM 部分生成 | 第125-126页 |
| ·初始化部分生成 | 第126-127页 |
|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127-136页 |
| ·SPM 优化能力 | 第127-130页 |
| ·SPM 和Cache 的关系 | 第130-135页 |
| ·小结 | 第135-136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6-139页 |
| ·论文总结 | 第136-138页 |
| ·展望 | 第138-1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9-145页 |
| 致谢 | 第145-146页 |
| 博士阶段的研究成果和发表论文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