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

道德判断与道德教育--基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范式的研究

摘要与关键词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论第7-25页
 一、实效性问题:排斥主体理性的道德教育第7-9页
 二、关键词分析:道德理性与道德判断第9-16页
 三、研究假设:道德理性的三层次与道德判断的四范式第16-20页
 四、研究现状:作为道德教育的道德判断第20-23页
 五、论文结构:基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范式的研究第23-25页
第一章 道德的自然判断与教育第25-51页
 第一节 道德自然:道德的终极存在第25-30页
  (一) “道德自然”的“自然”概念第25-27页
  (二) 自然何以成为道德自然第27-28页
  (三) 自然如何成为道德自然第28-30页
 第二节 “知天命”“为君子”:孔子的道德自然判断与教育第30-36页
  (一) 西周的道德自然判断与教育第31-32页
  (二) 孔子“知天命”的道德自然判断第32-34页
  (三) 孔子道德自然的教育特点第34-36页
 第三节 “三纲可求于天”:董仲舒的道德自然判断与教育第36-40页
  (一) “天”:道德自然的存在判断第36-37页
  (二) “天道”:道德自然的途径判断第37-38页
  (三) 董仲舒道德自然的教育特点第38-40页
 第四节 “穷天理,明人伦”:朱熹的道德自然判断与教育第40-44页
  (一) 从“天”到“理”的自然转换第40-41页
  (二) “天理”的自然存在判断第41-42页
  (三) “人伦”的自然可能判断第42-43页
  (四) 格物穷理与道德理性的养成第43-44页
 第五节 “宗天演”“阐人伦”:严复的道德自然判断与教育第44-48页
  (一) “人伦”之“天理”判断的坍塌第44-45页
  (二) “宗天演阐人伦”的道德自然判断第45-47页
  (三) 归纳求知法与道德理性的形成第47-48页
 本章小结第48-51页
第二章 道德的原则判断与教育第51-76页
 第一节 道德:配享美好生活的原则要求第51-54页
  (一) 个体与群体的美好生活第51-52页
  (二) 道德:配享美好生活的原则要求第52-54页
 第二节 “仁”德“君子”:孔子的道德原则判断与教育第54-59页
  (一) “安”:孔子“求仁”的缘由判断第54-55页
  (二) “仁”:“君子”的道德原则判断第55-57页
  (三) 君子德性与道德理性的教育第57-59页
 第三节 “循三纲”“可谓善”:董仲舒的道德原则判断与教育第59-64页
  (一) 历史对接:用“纲”(系统)解读道德第59-61页
  (二) 问题梳解:“纲”表述道德的系统特征第61-62页
  (三) “三纲”教化:性情紧张与仁义理性第62-64页
 第四节 “性即天理”:朱熹的道德原则判断与教育第64-68页
  (一) “天理”:原则判断的抽象与实现第64-66页
  (二) “天理”:原则判断的人伦与人性第66-67页
  (三) “理”性养成与醇儒人格第67-68页
 第五节 “必以约为之基”:严复的道德原则判断与教育第68-74页
  (一) 灾国难民与“特操”德性第68-69页
  (二) “特操”德性与“契约”原则判断第69-72页
  (三) “新民德”的德性解释与道德教育第72-74页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三章 道德的实践判断与教育第76-102页
 第一节 群际生活:道德实践判断的基点第76-81页
  (一) 道德实践的复杂性第76-77页
  (二) 道德实践的群际特征第77-80页
  (三) 道德实践判断的群际选择第80-81页
 第二节 “君子义以为质”:孔子的道德实践判断与教育第81-86页
  (一) “义”:道德的实践判断第82-84页
  (二) “义”:以“利”为内容的实践判断第84-85页
  (三) “义”的道德理性与教育第85-86页
 第三节 “有经有权”:董仲舒的道德实践判断与教育第86-90页
  (一) 从“权”:生命共同体的道德诉求第87-88页
  (二) “三纲”之“道”:从“权”判断的道德依据第88-89页
  (三) 从“权”的道德理性与教育第89-90页
 第四节 “天理之所宜”:朱熹的道德实践判断与教育第90-95页
  (一) 情是性之用:“义”判断的心理机制第91-92页
  (二) 理欲还是公私:“义”的实践判断对象第92-94页
  (三) “理”性发展与道德教育第94-95页
 第五节 “善恶之辨”:严复的道德实践判断与教育第95-99页
  (一) 国群内契约伦理的辨明第95-96页
  (二) 国群间契约伦理的辨明第96-97页
  (三) 有机共同体与契约伦理的辨明第97-98页
  (四) 国民自治与公共理性的习得第98-99页
 本章小结第99-102页
结论第102-113页
 一、道德理性要求道德正位的道德教育第102-106页
  (一) 道德理性排斥自然道德化的教育第102-104页
  (二) 道德理性否定缺德道德化的教育第104-105页
  (三) 道德理性反对经验道德化的教育第105-106页
 二、道德判断坚持道德相对的道德教育第106-109页
  (一) 道德相对主义的种类第107页
  (二) 道德相对主义的可能性第107-108页
  (三) 道德判断坚持道德的实践相时主义第108-109页
 三、道德教育应成为公共理性的教育第109-113页
  (一) 公共理性的内涵第109-110页
  (二) 公共理性成为道德理性的可能与必要第110-112页
  (三) 公共理性的道德教育内涵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数字化装配序列规划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下一篇:学校责任教育论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