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幼苗硅素吸收能力的遗传分析

中文摘要第1-10页
英文摘要第10-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6页
 第一节 植物硅素营养概述第13-27页
  1 土壤中的硅第13-15页
  2 植物中的硅第15-18页
   ·植物体内的硅含量与植物积硅类型第15页
   ·植物体内硅存在的形式和分布第15-18页
  3 硅对植物的作用第18-27页
   ·硅能促进植物健壮生长第19-21页
   ·硅能增强植物对生物胁迫的抗性第21-23页
   ·硅能增植物强非生物胁迫的抗性第23-27页
 第二节 高等植物对硅素吸收的研究进展第27-36页
  1 高等植物吸收硅的主要形式和吸收部位第27页
  2 植物吸收硅的类型第27-29页
   ·被动吸收硅类型第28页
   ·主动吸收硅类型第28页
   ·拒硅类型第28-29页
  3 水稻主动吸收硅的机理研究第29-34页
   ·影响水稻吸收硅的因素第29-30页
   ·水稻硅转运蛋白的生理及遗传研究第30-33页
   ·水稻基因型间硅积累差异及遗传和育种研究第33-34页
  4 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第34-36页
   ·存在的问题第34-35页
   ·本研究的目的第35-36页
第二章 水稻品种间硅素吸收能力的比较研究第36-4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6-38页
   ·试验材料第36页
   ·方法第36-3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8-44页
   ·单株硅吸收第38-40页
   ·单位根干重硅吸收比较第40-41页
   ·根干重第41-42页
   ·地上部干重与硅含量第42-44页
 3 讨论第44-46页
第三章 利用Kinmaze/DV85重组自交系群体剖析水稻硅吸收的遗传机理第46-5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7-48页
   ·供试材料第47页
   ·稻苗培养第47页
   ·硅吸收的测定第47-48页
   ·QTL分析第4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8-55页
   ·Kinmaze和DV85硅吸收动力学研究第48页
   ·重组自交系群体的硅吸收表型变异及根干重变异第48-50页
   ·水稻硅吸收QTL和根干重QTL定位分析第50-55页
 3 讨论第55-59页
第四章 利用Asominori/IR24重组自交系群体遗传剖析水稻硅吸收能力第59-6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9-60页
   ·供试材料第59-60页
   ·稻苗培养第60页
   ·硅吸收的测定第60页
   ·QTL分析第6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0-67页
   ·Asominor和IR24硅吸收动力学研究第60-61页
   ·重组自交系群体的硅吸收表型变异与根干重表型变异第61-62页
   ·水稻硅吸收能力QTL和水稻根干重QTL定位分析第62-67页
 3 讨论第67-69页
第五章 利用Asominori/IR24片段置换系AIS株系验证根硅吸收相关QTL第69-7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0-72页
   ·材料第70-71页
   ·方法第71-72页
 2 结果第72-74页
   ·入选染色体片段置换系株系第72页
   ·单位根干重硅吸收结果第72-74页
 3 讨论第74-76页
第六章 全文讨论与总结第76-83页
 1 全文讨论第76-81页
   ·水稻硅含量与硅吸收能力的关系及水稻硅吸收能力测定指标的选择第76-77页
   ·水稻基因型间和籼粳亚种间硅吸收的差异第77页
   ·水稻硅吸收能力的遗传分析第77-80页
   ·水稻高硅吸收育种的运用前景第80-81页
 2 全文结论及本研究创新之处第81-83页
   ·全文总结第81页
   ·本研究创新之处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102页
附录1第102-103页
附录2第103-105页
附录3第105-10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06-107页
致谢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脂蛋白循环免疫复合物致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股东大会提案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