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电子教档的构建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6-24页 |
| ·呼之欲出: 选题背景分析 | 第6-12页 |
| ·时代的呼唤: 关注高校教师发展从评价开始 | 第6-7页 |
| ·康庄大道: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 第7-8页 |
| ·我思故我进: 反思高校教师质量的传统培养方法 | 第8-10页 |
| ·水到渠成: 电子教学档案的优势所在 | 第10-12页 |
| ·站在巨人的肩上: 关于电子教档构建的研究综述 | 第12-20页 |
| ·国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台湾地区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大陆地区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9-20页 |
| ·轮廓渐清: 研究的目标、内容、思路和意义 | 第20-24页 |
| ·研究目标 | 第20-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 第2章 电子教档构建: 理论基础 | 第24-30页 |
| ·渐行渐远: 教师专业发展 | 第24-25页 |
| ·以人为鉴: 教师评价 | 第25-26页 |
| ·真实性评价 | 第25页 |
| ·发展性评价 | 第25-26页 |
| ·见微知著: 教育叙事 | 第26-27页 |
| ·吾日三省: 教学反思 | 第27-28页 |
| ·集腋成裘: 知识管理 | 第28-30页 |
| 第3章 电子教档构建: 全程扫描 | 第30-44页 |
| ·客从何处来: 历史渊源 | 第30-32页 |
| ·起源——个人作品集 | 第30页 |
| ·发展——(电子)学习档案 | 第30-31页 |
| ·延伸——(电子)教学档案 | 第31-32页 |
| ·借我一双慧眼: 概念辨析 | 第32-35页 |
| ·档案袋 | 第32页 |
| ·学习档案 | 第32-33页 |
| ·电子学档 | 第33页 |
| ·教学档案 | 第33-34页 |
| ·电子教档 | 第34-35页 |
| ·成长的见证: 目的、性质 | 第35-37页 |
| ·目的 | 第35-36页 |
| ·性质 | 第36-37页 |
| ·各得其所: 类别 | 第37-43页 |
| ·传统类别 | 第37-41页 |
| ·高等学校电子教档的类别 | 第41-43页 |
| ·电子教档构建的要素: 功能、内容、框架 | 第43-44页 |
| 第4章 电子教档构建: 文献研究 | 第44-60页 |
| ·功能 | 第44-49页 |
| ·文献回顾 | 第44-46页 |
| ·高校电子教档的功能分析 | 第46-49页 |
| ·内容 | 第49-55页 |
| ·文献回顾 | 第49-53页 |
| ·高校电子教档的内容分析 | 第53-55页 |
| ·框架 | 第55-60页 |
| ·文献回顾 | 第55-57页 |
| ·高校电子教档的框架分析 | 第57-60页 |
| 第5章 电子教档构建: 调查研究 | 第60-70页 |
| ·研究流程 | 第60页 |
| ·研究对象 | 第60-62页 |
| ·问卷设计及实施 | 第62-63页 |
| ·访谈设计及实施 | 第63-64页 |
| ·结果评述 | 第64-70页 |
| 第6章 电子教档构建: 案例分析 | 第70-78页 |
| ·案例陈述 | 第70-75页 |
| ·案例一 | 第70-74页 |
| ·案例二 | 第74-75页 |
| ·案例分析 | 第75-78页 |
| 第7章 电子教档构建体系 | 第78-94页 |
| ·方案 | 第78-79页 |
| ·模板 | 第79-89页 |
| ·案例 | 第89-94页 |
| 第8章 实施条件 | 第94-96页 |
| 第9章 结论 | 第96-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03页 |
| 附录一 | 第103-107页 |
| 附录二 | 第107-108页 |
| 后记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