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部分 政府间税收竞争的一般理论 | 第10-22页 |
一、政府间税收竞争的基本含义 | 第10-12页 |
(一) 国外学者对政府间税收竞争的界定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学者对政府间税收竞争的界定 | 第11-12页 |
二、政府间税收竞争的理论基础 | 第12-15页 |
(一) 财政联邦主义的分权理论 | 第12-13页 |
(二) 公共选择的非市场决策理论 | 第13-14页 |
(三) 演进主义的制度竞争理论 | 第14-15页 |
三、政府间税收竞争的基本分类 | 第15-16页 |
(一) 横向税收竞争和纵向税收竞争 | 第15-16页 |
(二) 失度税收竞争与适度税收竞争 | 第16页 |
(三) 制度内的合法竞争和制度外的非法竞争 | 第16页 |
四、政府间税收竞争的效应 | 第16-19页 |
(一) 政府间税收竞争的正效应 | 第17-18页 |
(二) 政府间税收竞争的负效应 | 第18-19页 |
五、政府间税收竞争的协调 | 第19-22页 |
(一) 政府间税收协议 | 第19-20页 |
(二) 抑制地方保护主义 | 第20页 |
(三) 免除或减轻对流动性要素的课税 | 第20页 |
(四) 实行集权型分税制 | 第20-22页 |
第二部分 我国政府间税收竞争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2-39页 |
一、我国政府间税收竞争的框架和特点 | 第22-26页 |
(一) 我国政府间税收竞争是实行财政分权的必然结果 | 第22-23页 |
(二) 区域税收优惠政策是我国政府间税收竞争的体制渠道 | 第23页 |
(三) 税权划分格局是影响我国政府间税收竞争的最直接因素 | 第23-25页 |
(四) 要素流动性的局限是政府间税收竞争的制约条件 | 第25-26页 |
二、我国政府间税收竞争的表现形式 | 第26-29页 |
(一) 优惠税率或定期减免税 | 第26页 |
(二) 税收先征后返或财政返还 | 第26-27页 |
(三) 人情引税 | 第27页 |
(四) 买卖税款 | 第27-28页 |
(五) 税收“打折” | 第28页 |
(六) 税收自由裁量权滥用 | 第28-29页 |
(七) 增加特定支出 | 第29页 |
三、我国政府间税收竞争的后果及原因分析 | 第29-39页 |
(一) 我国政府间税收竞争引发的问题 | 第29-31页 |
(二) 我国政府间制度外税收竞争产生的原因 | 第31-39页 |
第三部分 规范我国政府间税收竞争的建议 | 第39-52页 |
一、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效能政府建设 | 第39-41页 |
(一) 政府职能有限化 | 第39-40页 |
(二) 政府行为法治化 | 第40页 |
(三) 政府收入规范化 | 第40-41页 |
二、深化分税制改革,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 | 第41-45页 |
(一)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 | 第41-43页 |
(二) 依法稳定政府间财政关系 | 第43页 |
(三) 加强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 | 第43-44页 |
(四) 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第44-45页 |
三、树立经济税收观,改进税收计划管理 | 第45-48页 |
(一) 任务服从税源,增强税收能力估算 | 第45-46页 |
(二) 讲究科学方法,准确预测税收收入 | 第46-47页 |
(三) 坚持依法治税,弱化税收计划指令 | 第47页 |
(四)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税收努力程度 | 第47-48页 |
四、创造规范政府间税收竞争的基础条件 | 第48-52页 |
(一) 建立统一的竞争规则 | 第48-49页 |
(二) 推进民主决策 | 第49-50页 |
(三) 消除地区壁垒 | 第50页 |
(四) 推行政府官员“守土”负责制 | 第50-51页 |
(五) 健全官僚绩效考评机制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