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1921年苏俄政治体制的形成与演变
内容提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1. 问题的缘起及其意义 | 第11-12页 |
2. 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 | 第12-15页 |
3. 关于“政治体制”的界定 | 第15-17页 |
一 从理论到实践 | 第17-31页 |
1. 马克思留下的难题 | 第17-20页 |
2. 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理论的总结和发展 | 第20-24页 |
3. 列宁新政治体制设想的现实基础——苏维埃 | 第24-26页 |
4. 列宁的新政治体制构想 | 第26-31页 |
二 三权分立的否定 | 第31-38页 |
1.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 第31-33页 |
2. 立法权之争 | 第33-36页 |
3. “立行合一”的实践及其后果 | 第36-38页 |
三 一党专政的建立 | 第38-55页 |
1. 列宁的一党执政主张 | 第38-40页 |
2. 立宪会议的召开和解散 | 第40-45页 |
3. 联合政府的成立与联合执政局面的消失 | 第45-48页 |
4. 苏维埃的布尔什维克化 | 第48-55页 |
四 政权镇压功能的扩充和强化 | 第55-62页 |
1. 红军的建立 | 第55-57页 |
2. 全俄肃反委员会职能的扩大 | 第57-62页 |
五 政权阶级基础的缩小 | 第62-73页 |
1. 革命前布尔什维克对农民的认识 | 第62-65页 |
2. 工农联盟的建立 | 第65-69页 |
3. 工农联盟的破裂 | 第69-73页 |
六 政权与工人阶级的疏离 | 第73-83页 |
1. “自己反对自己” | 第73-75页 |
2. 工会地位之争 | 第75-83页 |
七 执政党党内民主的弱化 | 第83-89页 |
1. 取消党内派别组织 | 第83-87页 |
2. 1921年的清党 | 第87-89页 |
八 走向领袖专制之路 | 第89-96页 |
1. 布尔什维克党权力的集中 | 第89-93页 |
2. 魅力型统治的变数 | 第93-96页 |
结语 | 第96-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8页 |
后记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