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 ·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 ·宽带噪声无失真获取的波束形成技术 | 第14-16页 |
| ·干扰抑制技术 | 第16-19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 第二章 宽带波束形成与运动源辐射噪声获取基础 | 第22-37页 |
| ·阵列输出信号的数学模型 | 第22-25页 |
| ·静止目标的情况 | 第22-23页 |
| ·运动目标的情况 | 第23-24页 |
| ·对阵列输出信号模型的分析和说明 | 第24-25页 |
| ·宽带波束形成的两种实现方法 | 第25-28页 |
| ·基于子带波束形成的频域实现方法 | 第25-26页 |
| ·时域宽带波束形成 | 第26-28页 |
| ·无失真获取运动源辐射噪声对波束形成器的要求 | 第28-35页 |
| ·单个子带的情况 | 第28-30页 |
| ·宽带的情况 | 第30-31页 |
| ·对运动源辐射噪声功率估计的影响 | 第31-32页 |
| ·各类宽带波束形成器对目标源噪声获取的分析和比较 | 第32-35页 |
| ·阵列接收到宽带运动目标辐射噪声的精确模拟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时域宽带恒定束宽波束形成器的设计与优化 | 第37-50页 |
| ·经典的子带设计方法 | 第37-39页 |
| ·低旁瓣设计的实现 | 第39-42页 |
| ·两种低旁瓣WCBB的设计方法 | 第39-40页 |
| ·设计实例 | 第40-42页 |
| ·子带设计方法的缺陷 | 第42-45页 |
| ·幅相响应慢变时的设计性能 | 第42-44页 |
| ·幅相响应变化剧烈时的设计性能 | 第44-45页 |
| ·系统误差对波束形成器性能的影响以及提高稳健性的方法 | 第45-49页 |
| ·实验系统的描述和实验过程 | 第45-46页 |
| ·系统误差对波束形成器性能的影响 | 第46-48页 |
| ·提高稳健性的方法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宽带恒定束宽波束形成器的时域优化设计 | 第50-59页 |
| ·设计指标在时域的表示 | 第50-51页 |
| ·时域优化设计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51-52页 |
| ·时域优化的实现 | 第52-54页 |
| ·二维代价因子的引入与最优化问题的求解 | 第52-53页 |
| ·代价因子的迭代寻优算法 | 第53-54页 |
| ·加快实现期望旁瓣级的方法 | 第54页 |
| ·设计实例 | 第54-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稳健的恒定束宽自适应波束形成方法 | 第59-75页 |
| ·线性约束最小方差(LCMV)自适应波束形成方法 | 第59-60页 |
| ·稳健的恒定束宽自适应波束形成方法 | 第60-64页 |
| ·基本原理 | 第60-61页 |
| ·减少约束数量的方法 | 第61-62页 |
| ·影响确定L值的因素 | 第62-63页 |
| ·稳健的恒定束宽自适应波束形成的实现步骤 | 第63-64页 |
| ·运动干扰抑制的零陷扩展技术 | 第64页 |
| ·仿真分析 | 第64-74页 |
| ·本章所提方法的最优波束图 | 第65-66页 |
| ·统计性能比较 | 第66-70页 |
| ·不同方法对信号功率谱估计结果的比较 | 第70-71页 |
| ·快拍数和目标源的运动速度对估计的影响 | 第71-72页 |
| ·使用零陷扩展技术后的性能分析 | 第72-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六章 基于频率不变波束形成的稳健广义旁瓣对消器 | 第75-94页 |
| ·广义旁瓣对消器 | 第75-77页 |
| ·用频率不变波束形成器(FIB)实现广义旁瓣对消 | 第77-81页 |
| ·宽带信号的聚焦处理 | 第77-79页 |
| ·广义旁瓣对消的实现 | 第79-80页 |
| ·基于FIB的部分自适应广义旁瓣对消器 | 第80-81页 |
| ·具有特定零陷的FIB设计方法 | 第81-84页 |
| ·直接施加线性约束的零陷设计方法 | 第81-82页 |
| ·虚拟干扰源的零陷设计方法 | 第82-84页 |
| ·设计实例 | 第84-87页 |
| ·预形成FIB的设计 | 第85-86页 |
| ·具有扩展零陷的预形成FIB的设计 | 第86-87页 |
| ·仿真实验 | 第87-92页 |
| ·目标位于预估计方位时的仿真分析 | 第88-89页 |
| ·目标偏离预估计方位时的仿真分析 | 第89-91页 |
| ·目标源运动时的仿真分析 | 第91-92页 |
| ·对部分自适应技术的仿真分析 | 第92-93页 |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 第七章 嵌套阵列的多采样率波束形成 | 第94-103页 |
| ·多采样率嵌套阵列的设计 | 第94-96页 |
| ·理论推导 | 第94-95页 |
| ·多采样率嵌套阵列的设计过程 | 第95-96页 |
| ·多采样率嵌套阵列波束形成的实现 | 第96-98页 |
| ·实现过程的描述 | 第96-97页 |
| ·多采样率的实现 | 第97-98页 |
| ·多采样率嵌套阵列波束形成的设计实例 | 第98-99页 |
| ·仿真分析 | 第99-101页 |
| ·对从主瓣方向入射的宽带信号的仿真分析 | 第100-101页 |
| ·对从旁瓣方向入射的干扰信号的仿真分析 | 第10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 第八章 理论方法的实验验证 | 第103-114页 |
| ·宽带静止目标的噪声获取实验 | 第103-108页 |
| ·实验环境和实验过程 | 第103-104页 |
| ·阵元输出数据的分析 | 第104-105页 |
| ·波束形成器的设计结果 | 第105-106页 |
| ·处理结果及分析 | 第106-108页 |
| ·宽带运动目标的噪声获取实验 | 第108-113页 |
| ·实验描述 | 第108-109页 |
| ·实验数据分析 | 第109-110页 |
| ·波束形成器的设计结果 | 第110页 |
| ·数据的处理结果 | 第110-11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 第九章 全文总结和工作展望 | 第114-118页 |
| ·全文总结 | 第114-116页 |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16-118页 |
| 附录 A 用半定规化方法求取低旁瓣恒定束宽加权 | 第118-120页 |
| 附录 B 稳健的恒定束宽自适应波束在主瓣区域的响应 | 第120-1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1-131页 |
| 致谢 | 第131-132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 | 第132-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