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绪论 | 第11-21页 |
| 一.上座部佛塔研究之价值意义 | 第11-13页 |
| 二.上座部佛塔研究之现状 | 第13-15页 |
| 三.研究主题及范围之界定 | 第15-18页 |
| 四.学术取向与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五.论文结构 | 第18-21页 |
| 第一章 宗教与区域文化背景研究 | 第21-59页 |
| ·宗教背景研究:关于南传佛教 | 第21-44页 |
| ·宗教源流 | 第21-24页 |
| ·胜殊特色 | 第24-28页 |
| ·传播路线 | 第28-35页 |
| ·东南亚上座部佛教的特点 | 第35-44页 |
| ·区域背景研究:处于印中文化辐射下的东南亚地区 | 第44-59页 |
| ·多元文化 | 第44-48页 |
| ·多元民族 | 第48-59页 |
| 第二章 中国西南边境及相关地区上座部佛塔形制源流研究 | 第59-103页 |
| ·塔、窣堵坡与支提 | 第59-67页 |
| ·窣堵波的来源 | 第59-61页 |
| ·佛教供养窣堵波的源流 | 第61-64页 |
| ·支提的含义及与窣堵波之区别 | 第64-67页 |
| ·印度佛塔之变迁及对东南亚佛塔产生影响的几个时期 | 第67-73页 |
| ·阿育王时期 | 第67-70页 |
| ·犍陀罗时期 | 第70-72页 |
| ·密教时期 | 第72-73页 |
| ·斯里兰卡的佛塔 | 第73-76页 |
| ·11世纪以前的东南亚佛塔 | 第76-84页 |
| ·中南半岛的孟人与骠人聚居区佛塔 | 第76-79页 |
| ·室利佛逝的影响 | 第79-81页 |
| ·前吴哥时期的高棉 | 第81-82页 |
| ·小结 | 第82-84页 |
| ·11世纪以后的东南亚佛塔 | 第84-103页 |
| ·缅甸 | 第84-93页 |
| ·高棉人的伟构——吴哥及对暹罗的影响 | 第93-94页 |
| ·泰国:从罗斛到曼谷 | 第94-103页 |
| 第三章 中国西南边境及相关地区上座部佛塔形制体系研究 | 第103-139页 |
| ·概述 | 第103-110页 |
| ·社会状况 | 第104-107页 |
| ·宗教状况 | 第107-110页 |
| ·西双版纳、泰国北部及缅甸东掸邦佛塔研究 | 第110-124页 |
| ·概况 | 第110-111页 |
| ·泰北(含东掸邦)佛塔 | 第111-113页 |
| ·西双版纳佛塔的主要形式及类别 | 第113-124页 |
| ·德宏地区、中北掸邦佛塔研究 | 第124-132页 |
| ·概况 | 第124-125页 |
| ·中北掸邦佛塔的主要形式 | 第125-126页 |
| ·德宏州佛塔的主要形式 | 第126-132页 |
| ·相关问题研究 | 第132-139页 |
| ·两地佛塔比较 | 第132-134页 |
| ·覆钟形塔的来源 | 第134-135页 |
| ·群塔与单塔 | 第135-136页 |
| ·平头的消失 | 第136-139页 |
| 第四章 中国西南边境及相关地区上座部佛塔的实体象征 | 第139-169页 |
| ·佛塔的基本象征体系 | 第141-149页 |
| ·窣堵波对以涅槃为中心的宗教秩序的象征 | 第142-144页 |
| ·佛塔对宇宙的象征 | 第144-149页 |
| ·中国西南边境及相关地区上座部佛塔的实体象征 | 第149-167页 |
| ·从覆钵到覆钟的象征变化 | 第149-152页 |
| ·基座增高的象征变化 | 第152-154页 |
| ·塔刹部分的象征变化 | 第154-160页 |
| ·细部装饰的象征 | 第160-167页 |
| 小结 | 第167-169页 |
| 第五章 中国西南边境及相关地区上座部佛塔的仪式象征 | 第169-197页 |
| ·佛经中的相关仪式记述 | 第170-179页 |
| ·遗体荼毗程序 | 第170-172页 |
| ·建塔的规制 | 第172-173页 |
| ·建造仪式 | 第173-176页 |
| ·供养仪式 | 第176-179页 |
| ·中国西南边境及相关地区上座部佛塔的建造仪式 | 第179-186页 |
| ·选址 | 第179-180页 |
| ·建造 | 第180-186页 |
| ·中国西南边境及相关地区上座部佛塔的供养仪式 | 第186-195页 |
| ·佛塔供养观念 | 第186-188页 |
| ·上座部佛塔的供养 | 第188-190页 |
| ·各地仪式的比较 | 第190-195页 |
| 小结 | 第195-197页 |
| 结语 | 第197-2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200-210页 |
| 附录-附表 | 第210-218页 |
| 附录-附图 | 第218-236页 |
| 致谢 | 第236-237页 |
| 个人简历·博士在读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2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