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胶粘剂工业论文--合成胶粘剂论文--橡胶、树脂为原料的胶粘剂论文

乳液聚合法制备可交联聚丙烯酸酯接触胶黏剂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前言第8-10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0-27页
   ·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液胶黏剂第10-13页
     ·乳液胶黏剂概述第10页
     ·核壳型乳胶粒形态的形成机理第10-12页
     ·核壳型聚丙烯酸酯乳液胶黏剂性能及应用第12-13页
   ·接触胶黏剂第13-18页
     ·天然胶乳接触胶黏剂第13-14页
     ·氯丁胶乳和氯偏乳液接触胶黏剂第14-16页
     ·乙烯基酯聚合物接触胶黏剂第16页
     ·丙烯酸酯系聚合物接触胶黏剂第16-17页
     ·水性聚氨酯转移接触胶黏剂第17-18页
   ·丙烯酸酯系聚合物乳液胶黏剂的交联第18-27页
     ·采用多双键的单体直接参与共聚的交联方式第18-19页
     ·外加交联剂或者引入反应性官能团的交联方式第19-25页
     ·离子键的交联方式第25-27页
第三章 实验部分第27-35页
   ·药品及仪器第27-28页
     ·药品第27页
     ·主要实验设备第27-28页
   ·实验配方及步骤第28-31页
   ·性能测试及表征第31-35页
     ·固含量、转化率及凝胶率的测定第31-32页
     ·玻璃化转变温度理论值的计算方法第32页
     ·乳胶粒粒径的测试第32页
     ·180°剥离强度测试第32-33页
     ·初粘性测试第33页
     ·涂膜性能测试第33-34页
       ·拉伸强度的测试第33页
       ·耐水性的测试第33页
       ·热性能测试第33-34页
     ·乳胶粒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34-35页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第35-60页
   ·单组分丙烯酸系聚合物乳液接触胶粘剂第35-54页
     ·单组分乳液制备的工艺设计第35页
     ·反应温度的选择第35-37页
       ·反应温度对种子乳液的影响第35-36页
       ·反应温度对乳液的核层及中间隔离层的影响第36页
       ·反应温度对乳液壳层的影响第36-37页
     ·引发剂用量的选择第37-40页
       ·引发剂用量对种子乳液的影响第37-38页
       ·引发剂用量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第38-39页
       ·引发剂用量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第39页
       ·引发剂用量对乳液粘接性能的影响第39-40页
     ·乳化剂类型及用量的选择第40-44页
       ·乳化剂类型及用量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第40-42页
       ·乳化剂类型及用量对乳胶粒直径的影响第42-44页
     ·单体加料方式的选择第44-45页
     ·单体的选择第45-48页
       ·不同软硬单体配比对乳液粘接性能的影响第45-46页
       ·VeoVa 9 的添加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第46-48页
       ·功能单体用量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第48页
     ·增稠剂用量的选择第48-50页
     ·单组分乳液接触胶黏剂性能表征第50-54页
       ·初粘性第50页
       ·180°剥离强度第50-51页
       ·涂膜拉伸强度第51-52页
       ·热性能表征第52-53页
       ·单组分乳液外部形态第53-54页
   ·双组分丙烯酸系聚合物乳液接触胶黏剂第54-58页
     ·双组分乳液制备的工艺设计第54页
     ·双组分乳液接触胶黏剂乳胶粒直径分布图第54-55页
     ·功能单体用量对双组分乳液聚合稳定性的影响第55页
     ·双组分乳液接触胶粘剂性能表征第55-58页
       ·初粘性第55页
       ·180°剥离强度第55-57页
       ·热性能表征第57-58页
       ·双组分乳液外部形态第58页
   ·单组分与双组分乳液接触胶黏剂性能比较第58-60页
第五章 结论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6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66-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川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下一篇:薏苡炭疽病的鉴定及一氧化氮在植物抗病性中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