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综述 | 第1-19页 |
| 1 炭疽菌属的分类 | 第8-9页 |
| 2 枇杷炭疽病菌的研究进展 | 第9-13页 |
| ·病害症状 | 第9页 |
| ·病原菌种类 | 第9-10页 |
| ·生物学特性 | 第10页 |
| ·炭疽菌的侵入结构及侵染过程 | 第10-11页 |
| ·病害发生规律 | 第11页 |
| ·枇杷炭疽病的防治 | 第11-13页 |
| ·化学防治 | 第12-13页 |
| ·农业耕作措施防治 | 第13页 |
| 3 病原真菌致病机制的研究 | 第13-15页 |
| ·细胞壁降解酶 | 第13-15页 |
| ·细胞壁降解酶作用机制 | 第13-14页 |
| ·果胶酶 | 第14-15页 |
| ·纤维素酶 | 第15页 |
| ·其他致病生化因子 | 第15页 |
| 4 植物抗病机制研究 | 第15-19页 |
| ·植物抗病机制概述 | 第15-16页 |
| ·寄主主要防御酶 | 第16-17页 |
| ·真菌细胞壁降解酶 | 第17-19页 |
| 引言 | 第19-21页 |
| 第一章 枇杷炭疽病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 第21-32页 |
| ·材料 | 第21页 |
| ·供试材料 | 第21页 |
| ·试剂与培养基 | 第21页 |
| ·主要仪器 | 第21页 |
| ·方法 | 第21-24页 |
| ·枇杷炭疽病的症状观察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 第21-22页 |
| ·病原物鉴定 | 第22页 |
| ·致病性测定 | 第22页 |
| ·生物学特性 | 第22-2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4-30页 |
| ·枇杷炭疽菌的形态特征及病害症状 | 第24-25页 |
| ·致病性反应 | 第25页 |
| ·枇杷炭疽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25-30页 |
| ·讨论 | 第30-32页 |
| ·枇杷炭疽菌的分离鉴定 | 第30页 |
| ·枇杷炭疽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30-32页 |
| 第二章 枇杷感染炭疽菌后与病程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 第32-47页 |
| ·材料 | 第32-33页 |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2页 |
| ·仪器 | 第32-33页 |
| ·方法 | 第33-36页 |
|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第33页 |
| ·接种方法 | 第33页 |
| ·寄主主要防御酶活性的测定 | 第33-34页 |
| ·真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测定 | 第34-35页 |
| ·枇杷炭疽病菌致病生理机制的研究 | 第35-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 ·寄主主要防御酶活性的变化 | 第36-38页 |
| ·真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变化 | 第38-40页 |
| ·枇杷炭疽病菌与寄主的相互关系 | 第40-42页 |
| ·讨论 | 第42-47页 |
| ·寄主主要防御酶 | 第42-43页 |
| ·真菌细胞壁降解酶 | 第43-44页 |
| ·枇杷炭疽菌与寄主的相互关系 | 第44-47页 |
| 第三章 枇杷炭疽病的采后控制 | 第47-53页 |
| ·材料 | 第47-48页 |
| ·主要试剂与供试菌种 | 第47-48页 |
| ·仪器 | 第48页 |
| ·方法 | 第48-49页 |
| ·不同浓度的酚类物质、化学杀菌剂对枇杷炭疽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48页 |
| ·不同浓度的酚类物质、化学杀菌剂对枇杷炭疽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8-49页 |
| ·结论与分析 | 第49-51页 |
| ·五种酚类物质对枇杷炭疽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49-50页 |
| ·五种酚类物质对枇杷炭疽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 第50页 |
| ·七种化学杀菌剂对枇杷炭疽菌的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50页 |
| ·七种杀菌剂对枇杷炭疽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 第50-51页 |
| ·讨论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53-56页 |
| ·枇杷炭疽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 | 第53页 |
| ·枇杷感染炭疽菌后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 第53-54页 |
| ·寄主主要防御酶活性的测定 | 第53-54页 |
| ·真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测定 | 第54页 |
| ·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变化 | 第54页 |
| ·枇杷炭疽病的采后控制 | 第54-56页 |
| ·酚类物质防治 | 第54页 |
| ·化学杀菌剂防治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作者简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