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二氧化钛抗菌性能研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4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纳米TiO_2的性质 | 第12页 |
| ·纳米TiO_2的制备方法 | 第12-15页 |
| ·纳米TiO_2粉体的制备方法 | 第13-14页 |
| ·纳米TiO_2薄膜的制备方法 | 第14-15页 |
| ·纳米TiO_2的改性方法 | 第15-17页 |
| ·利用无机改性剂进行改性(水溶液沉积干燥法) | 第15-16页 |
| ·利用有机改性剂进行改性(微胶囊法) | 第16页 |
| ·利用高能量表面处理改性 | 第16-17页 |
| ·纳米TiO_2的其它表面改性方法 | 第17页 |
| ·纳米TiO_2的抗菌机理 | 第17-21页 |
| ·与其它抗菌剂的比较 | 第21-24页 |
| ·抗菌剂的类型与比较 | 第21-22页 |
| ·纳米TiO_2与其它无机抗菌剂的比较的优点 | 第22-24页 |
| ·抗菌与杀菌效果迅速,杀菌力强 | 第22页 |
| ·同时具有抗菌和杀菌效应 | 第22页 |
| ·彻底的杀灭性 | 第22-23页 |
| ·具有防霉效应 | 第23页 |
| ·适用性和稳定性 | 第23页 |
| ·多功能性 | 第23页 |
| ·需要光的照射 | 第23-24页 |
| ·纳米TiO_2的应用 | 第24-30页 |
| ·我国的开发利用现状 | 第24-26页 |
| ·国外的开发利用状况 | 第26-29页 |
| ·纳米二氧化钛应用形式 | 第29-30页 |
| ·涂料 | 第29页 |
| ·塑料 | 第29-30页 |
| ·金属制品 | 第30页 |
| ·陶瓷 | 第30页 |
| ·纳米TiO_2抗菌的影响因素 | 第30-33页 |
| ·纳米TiO_2晶型 | 第31页 |
| ·纳米TiO_2的分散性 | 第31页 |
| ·光照条件 | 第31-32页 |
| ·初始菌浓度 | 第32页 |
| ·初始pH值 | 第32页 |
| ·菌种 | 第32页 |
| ·纳米TiO_2投入浓度的影响 | 第32-33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33-34页 |
| 第二章 环境因素对纳米TiO_2杀菌效果影响 | 第34-46页 |
| ·实验材料 | 第34-36页 |
| ·实验试剂 | 第34-35页 |
| ·仪器设备 | 第35页 |
| ·菌种 | 第35页 |
| ·培养基 | 第35-36页 |
|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 ·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悬液的配制 | 第36页 |
| ·活菌培养计数及杀灭率计算 | 第36-37页 |
| ·不同光源影响实验 | 第37页 |
| ·初始pH值影响实验 | 第37-38页 |
| ·环境温度影响实验 | 第3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5页 |
| ·不同光源对抗菌作用的影响 | 第38-41页 |
| ·初始pH值的影响 | 第41-44页 |
| ·环境温度影响 | 第44-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第三章 生物及其它因素影响 | 第46-65页 |
| ·实验材料 | 第46-48页 |
| ·实验试剂 | 第46页 |
| ·仪器设备 | 第46-47页 |
| ·菌种 | 第47页 |
| ·培养基 | 第47-48页 |
| ·实验方法 | 第48-51页 |
| ·菌悬液的配制 | 第48-49页 |
| ·活菌培养计数及杀灭率计算 | 第49页 |
| ·抗菌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 ·初始菌浓度影响 | 第49页 |
| ·不同菌种实验 | 第49-50页 |
| ·纳米TiO_2初始浓度实验 | 第50页 |
| ·纳米TiO_2抗菌动力学实验 | 第50页 |
| ·不同纳米材料的比较 | 第50-51页 |
| ·能量实验 | 第51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1-64页 |
| ·初始菌浓度影响 | 第51-54页 |
| ·不同菌种的影响 | 第54-59页 |
| ·纳米TiO_2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59-61页 |
| ·纳米TiO_2的抗菌动力学 | 第61-62页 |
| ·不同纳米材料的比较 | 第62-63页 |
| ·能量实验 | 第63-64页 |
| ·小结 | 第64-65页 |
| 第四章 纳米TiO_2抗菌实验中和方法选择 | 第65-72页 |
| ·实验材料 | 第65-66页 |
| ·化学试剂 | 第65-66页 |
| ·仪器设备 | 第66页 |
| ·实验方法 | 第66-68页 |
| ·化学中和法 | 第66-68页 |
| ·稀释法 | 第68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8-70页 |
| ·化学中和法 | 第68-70页 |
| ·中和剂初选实验 | 第68-69页 |
| ·中和剂鉴定实验 | 第69-70页 |
| ·稀释法 | 第70页 |
| ·小结 | 第70-72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72-74页 |
| 对后续工作的建议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 附录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