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1-26页 |
|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24页 |
| 三、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4-26页 |
| 第一篇 油层润湿性反转的特点、分类与机理 | 第26-46页 |
| 第一章 油层润湿性反转的特点与分类 | 第26-37页 |
| 1.1 水驱油过程中润湿性的变化 | 第26-28页 |
| 1.2 由水湿向油湿方向变化 | 第28-30页 |
| 1.3 油湿或水湿向气湿变化 | 第30-32页 |
| 1.4 油湿向水湿变化 | 第32-35页 |
| 1.5 小结 | 第35-37页 |
| 第二章 油层的润湿性反转的机理分析 | 第37-46页 |
| 2.1 油层矿物的结构与性质 | 第37-38页 |
| 2.2 原油、盐水和油层岩石矿物相互作用改变润湿性的机理 | 第38-40页 |
| 2.3 表面活性剂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的机理 | 第40-43页 |
| 2.4 纳米材料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的机理 | 第43-44页 |
| 2.5 小结 | 第44-46页 |
| 第二篇 润湿性反转对渗流过程的影响 | 第46-115页 |
| 第三章 润湿性反转剂的吸附及吸附焙研究 | 第46-63页 |
| 3.1 固液界面吸附的一般规律 | 第46-48页 |
| 3.2 润湿性反转剂的吸附研究 | 第48-59页 |
| 3.3 润湿性反转剂的吸附焓研究 | 第59-62页 |
| 3.4 小结 | 第62-63页 |
| 第四章 润湿性反转剂的吸附状态研究 | 第63-74页 |
| 4.1 原子力显微镜的介绍 | 第63-65页 |
| 4.2 成像条件的选择 | 第65-66页 |
| 4.3 润湿性反转剂的吸附状态研究 | 第66-73页 |
| 4.4 小结 | 第73-74页 |
| 第五章 润湿性反转剂对润湿性的控制 | 第74-86页 |
| 5.1 几种润湿性测定方法的比较 | 第74-77页 |
| 5.2 接触角法测定润湿性反转剂对润湿性的影响 | 第77-79页 |
| 5.3 Washburn法测定润湿性反转剂对润湿性的影响 | 第79-83页 |
| 5.4 润湿性反转与吸附的关系 | 第83-85页 |
| 5.5 小结 | 第85-86页 |
| 第六章 润湿性反转剂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 | 第86-95页 |
| 6.1 原油与润湿性反转剂的动态界面张力 | 第86-91页 |
| 6.2 原油与润湿性反转剂的最低及平衡界面张力 | 第91-94页 |
| 6.3 小结 | 第94-95页 |
| 第七章 粘附功降低因子分析 | 第95-101页 |
| 7.1 粘附功降低因子分析 | 第95-98页 |
| 7.2 润湿性因子分析及润湿性反转剂的判断标准 | 第98-100页 |
| 7.3 小结 | 第100-101页 |
| 第八章 润湿性反转剂对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 | 第101-107页 |
| 8.1 相对渗透率与储层润湿性的关系 | 第101-102页 |
| 8.2 润湿性反转剂对油水相对渗透率的影响 | 第102-106页 |
| 8.3 小结 | 第106-107页 |
| 第九章 润湿性反转剂对水驱油机理的影响 | 第107-115页 |
| 9.1 微观驱油机理 | 第107-112页 |
| 9.2 自发渗吸机理 | 第112-114页 |
| 9.3 小结 | 第114-115页 |
| 第三篇 润湿性反转特性的应用 | 第115-132页 |
| 第十章 润湿性反转剂对低渗油层降压增注的应用 | 第115-122页 |
| 10.1 润湿性反转剂对注入压力的影响 | 第115-118页 |
| 10.2 矿场试验 | 第118-121页 |
| 0.3 小结 | 第121-122页 |
| 第十一章 润湿性反转剂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 第122-132页 |
| 11.1 低渗天然岩心的驱油实验 | 第122-127页 |
| 11.2 不同润湿性高渗岩心的驱油效率研究 | 第127-131页 |
| 11.3 小结 | 第131-132页 |
| 结论 | 第132-134页 |
| 附录 | 第134-1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7-157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57-158页 |
| 致谢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