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植物生活史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向 | 第9-12页 |
1.1.1 植物生活史概念 | 第9页 |
1.1.2 植物生活史的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1.3 植物的生殖对策的研究 | 第10-11页 |
1.1.4 植物生活史对策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 植物生活史型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植物生活史型的多样性与动态研究 | 第12-13页 |
1.2.2 植物生活史型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3 长春花的基本特征及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长春花属及长春花种的基本特征 | 第15-16页 |
1.3.2 长春花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 第16页 |
1.3.3 长春花的药性 | 第16-17页 |
1.3.4 长春花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本项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2 研究地点自然概况 | 第20-23页 |
2.1 万宁市自然概况 | 第20-21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0页 |
2.1.3 气候条件 | 第20页 |
2.1.4 土壤条件 | 第20-21页 |
2.1.5 植被 | 第21页 |
2.1.6 资源 | 第21页 |
2.2 文昌市自然概况 | 第21-23页 |
2.2.1 地理环境 | 第21-22页 |
2.2.2 地形地貌 | 第22页 |
2.2.3 气候条件 | 第22页 |
2.2.4 土壤条件 | 第22页 |
2.2.5 植被概况 | 第22-23页 |
3 长春花生境条件分析 | 第23-31页 |
3.1 引言 | 第23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3.3 长春花在研究地的分布现状 | 第23页 |
3.4 长春花生境类型概况 | 第23-25页 |
3.5 不同生境土壤生态因子概况 | 第25-29页 |
3.5.1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5页 |
3.5.2 不同生境内土壤的立体构造 | 第25-26页 |
3.5.3 不同生境内土壤的颗粒径级比较 | 第26-27页 |
3.5.4 不同生境土壤的含水量及其月份动态 | 第27-28页 |
3.5.5 不同生境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及其月份动态 | 第28-29页 |
3.5.6 不同生境内土壤的土壤活性酸(pH)及其月份变化 | 第2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4 不同生境中长春花形态特征分析 | 第31-59页 |
4.1 引言 | 第31页 |
4.2 取样方法与实验方法 | 第31页 |
4.3 统计方法 | 第31-32页 |
4.4 营养生长形态特征指标分析 | 第32-40页 |
4.4.1 引言 | 第32页 |
4.4.2 7月份营养生长形态指标分析(2002年) | 第32-35页 |
4.4.3 9月份营养生长形态指标分析(2002年) | 第35-37页 |
4.4.4 1月份营养生长形态指标分析(2003年) | 第37-38页 |
4.4.5 不同生境内长春花的营养生长形态的季节变化 | 第38-40页 |
4.5 生殖生长形态特征指标分析 | 第40-55页 |
4.5.1 引言 | 第40-42页 |
4.5.2 7月份有性生殖阶段形态指标分析(2002年) | 第42-46页 |
4.5.3 9月份有性生殖阶段形态指标分析(2002年) | 第46-51页 |
4.5.4 1月份有性生殖阶段形态指标分析(2003年) | 第51-55页 |
4.6 无性生长形态特征指标分析 | 第55-57页 |
4.6.1 引言 | 第55-56页 |
4.6.2 长春花无性生长指标测定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5 不同生境长春花生物量分配的权衡关系及光合生理特征 | 第59-74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不同生境下长春花种群的光合能力的研究 | 第59-66页 |
5.2.1 引言 | 第59-60页 |
5.2.2 研究方法 | 第60-61页 |
5.2.3 不同生境长春花叶绿素含量比较 | 第61-62页 |
5.2.4 不同生境长春花光响应曲线的季节变化 | 第62-66页 |
5.3 不同生境下长春花生物量分配格局的研究 | 第66-72页 |
5.3.1 引言 | 第66-68页 |
5.3.2 研究方法 | 第68页 |
5.3.3 计测方法 | 第68-69页 |
5.3.4 结果与分析 | 第69-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6 不同生境长春花的次生代谢物质分配 | 第74-91页 |
6.1 引言 | 第74页 |
6.2 长春花黄酮含量的测定与分析 | 第74-81页 |
6.2.1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75-76页 |
6.2.2 不同生境长春花体内总黄酮含量在不同器官上的分布及其月份变化 | 第76-77页 |
6.2.3 不同生境长春花各器官中总黄酮含量的季节变化 | 第77-79页 |
6.2.4 不同生境长春花茎叶中总黄酮含量在不同生长高度上的分布 | 第79-81页 |
6.3 长春花碱含量的测定与分析 | 第81-89页 |
6.3.1 引言 | 第81页 |
6.3.2 长春碱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 第81-85页 |
6.3.3 长春碱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85-8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7 长春花生活史特征及其生活史型划分 | 第91-111页 |
7.1 长春花生活史特征 | 第91-93页 |
7.1.1 引言 | 第91页 |
7.1.2 长春花生活史特征 | 第91-93页 |
7.2 长春花生活史型的划分 | 第93-109页 |
7.2.1 植物生活史型理论基础及其划分方法 | 第93-97页 |
7.2.2 长春花生活史型的定性划分 | 第97-100页 |
7.2.3 长春花生活史型的定量化分析 | 第100-109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8 长春花生活史型的形成机制 | 第111-120页 |
8.1 植物生活史型的形成与转化机制 | 第111页 |
8.2 不同生境下长春花生活史型的形成机制 | 第111-117页 |
8.3 不同生境下长春花生活史型的转化 | 第117-118页 |
8.4 长春花生活史型研究的重大意义 | 第118-120页 |
结论 | 第120-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