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8页 |
| 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 英文摘要 | 第11-16页 |
| 前言 | 第16-34页 |
| 1 金黄色葡萄球菌 | 第16-22页 |
| ·生物学特性 | 第16-17页 |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 | 第17页 |
|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型 | 第17-18页 |
| ·抵抗力 | 第18页 |
|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 | 第18-19页 |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 | 第19-20页 |
| ·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与生态 | 第20-22页 |
| 2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 第22-27页 |
|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分子组成 | 第22-23页 |
|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结构 | 第23-25页 |
|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理化性质 | 第25页 |
| ·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产生的因素 | 第25-26页 |
| ·肠毒素的分离和纯化 | 第26页 |
|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检测 | 第26-27页 |
| 3 课题构想 | 第27-29页 |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页 |
| ·本研究的特色 | 第28-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29-34页 |
| 上篇 金黄色葡萄球菌B型肠毒素的溶液构象 | 第34-93页 |
| 第一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B型肠毒素的分离纯化 | 第34-4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 ·金黄色葡萄球菌粗毒素的阳离子交换纤维素CM-32的层析分离 | 第39-41页 |
| ·S-2级分中B型肠毒素的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75凝胶过滤纯化 | 第41页 |
| ·S-2A、S-2B和S-2C的SDS-PAGE电泳分析 | 第41-42页 |
| ·纯化产物的UV分析 | 第42页 |
| 3 讨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第二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B型肠毒素的结构表征及稀溶液中构象变化 | 第45-7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71页 |
| ·SEB聚集状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49-50页 |
| ·SEB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50-51页 |
|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SEB的立体形貌 | 第51-52页 |
| ·SEB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52-55页 |
| ·SEB的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 第55-58页 |
| ·SEB的圆二色谱分析 | 第58-64页 |
| ·SEB的CD光谱图 | 第58-60页 |
| ·温度对SEB分子空间构象的影响 | 第60-61页 |
| ·SDS对SEB分子CD谱的影响 | 第61-62页 |
| ·脲对SEB分子CD谱的影响 | 第62-63页 |
| ·乳酸链球菌素(nisin)对SEB分子CD谱的影响 | 第63-64页 |
| ·SEB的分子荧光光谱分析 | 第64-71页 |
| ·SEB的内源荧光分析 | 第64-65页 |
| ·脲对SEB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65-66页 |
| ·SDS对SEB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66-67页 |
| ·有机溶剂对SEB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67-68页 |
| ·乳酸链球菌素和金黄色葡萄球菌B型肠毒素相互作用时的荧光光谱分析 | 第68-71页 |
| 3 讨论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第三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B型肠毒素抗血清的制备及酶联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77-9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8-8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2-88页 |
| ·抗体的产生进程 | 第82-83页 |
| ·间接非竞争ELISA法检测抗体的效价 | 第83-86页 |
| ·金黄色葡萄球菌B型肠毒素间接竞争抑制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86-88页 |
| ·间接非竞争ELISA确定最佳包被缓冲液 | 第86页 |
| ·最佳包被抗原工作浓度和抗体稀释倍数的确定(方阵滴定法) | 第86-87页 |
| ·间接竞争抑制ELISA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87-88页 |
| ·人工污染样品中SEB的回收率 | 第88页 |
| 3 讨论 | 第88-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
| 上篇小结 | 第91-93页 |
| 下篇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环境效应 | 第93-125页 |
| 第四章 乳酸菌及代谢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 第93-10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3-9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8-104页 |
| ·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培养特性研究 | 第98-100页 |
| ·保加利亚乳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培养特性 | 第98-99页 |
| ·嗜热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培养特性 | 第99-100页 |
| ·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培养特性研究 | 第100页 |
| ·乳酸菌发酵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研究 | 第100-102页 |
| ·乳酸菌发酵液抑菌效果观察 | 第100-101页 |
| ·乳酸菌发酵液抑菌活性的热稳定性实验 | 第101页 |
| ·不同pH值对乳酸菌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 ·乳酸、盐酸、乙酸、过氧化氢和乳酸链球菌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的比较 | 第102-104页 |
| ·乳酸、乙酸和盐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 第102-103页 |
| ·过氧化氢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 第103-104页 |
| ·乳酸链球菌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 第104页 |
| 3 讨论 | 第104-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07页 |
| 第五章 乳酸链球菌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的微量热学研究 | 第107-11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8-10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9-112页 |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热功率输出曲线 | 第109-110页 |
| ·不同浓度乳酸链球菌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热功率输出曲线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速率常数和传代时间 | 第111页 |
| ·生长速率常数k与浓度c的关系 | 第111-112页 |
| ·抑制率(I)和半数抑制浓度(IC_(50)) | 第112页 |
| 3 讨论 | 第112-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15页 |
| 第六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酸奶中生态学的初步研究 | 第115-12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5-11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8-121页 |
| ·酸奶发酵与冷藏过程中乳酸含量和pH值的变化趋势 | 第118-119页 |
|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酸奶发酵与冷藏过程中菌数变化趋势 | 第119-120页 |
| ·酸奶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热核酸酶活性和B型肠毒素含量的测定 | 第120-121页 |
| 3 讨论 | 第121-1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2-124页 |
| 下篇小结 | 第124-125页 |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125-128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8-148页 |
| 仪器分析技术在蛋白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 第128-148页 |
| 致谢 | 第148-149页 |
| 附表一 英文缩略词 | 第149-150页 |
|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