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3页 |
第1章 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概述 | 第13-24页 |
·金融机构概述 | 第13-15页 |
·金融机构的概念 | 第13-14页 |
·金融机构的功能 | 第14页 |
·我国现行金融机构体系 | 第14-15页 |
·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与问题金融机构 | 第15-20页 |
·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的概念与分类 | 第15-17页 |
·金融风险的特点 | 第17-18页 |
·问题金融机构 | 第18-20页 |
·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界定 | 第20-24页 |
·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概念 | 第20页 |
·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分类 | 第20-21页 |
·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方式 | 第21-24页 |
第2章 我国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实证分析 | 第24-32页 |
·我国金融业市场退出的背景分析 | 第24-26页 |
·中国金融业发展模式的制度变迁 | 第24-25页 |
·不良资产:中国金融业市场退出的金融背景 | 第25-26页 |
·我国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现状 | 第26-29页 |
·我国问题金融机构退出回顾 | 第26-28页 |
·我国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模式 | 第28-29页 |
·对现有退出机制的评价 | 第29-32页 |
·退出的目的是基本上限于化解金融风险 | 第30页 |
·政府介入过深 | 第30页 |
·采用的是以“行政关闭、业务托管”为主的方式 | 第30-31页 |
·我国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缺乏系统的法律、法规 | 第31-32页 |
第3章 国外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实践与经验 | 第32-42页 |
·美国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实践 | 第32-37页 |
·美国处置问题金融机构的法律框架和主要组织机构 | 第32-33页 |
·处置问题金融机构的主要手段与方式 | 第33-35页 |
·援助资金的来源、形式与损失分担 | 第35页 |
·不良债权的管理 | 第35-36页 |
·美国处置问题金融机构的实践情况 | 第36-37页 |
·日本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实践 | 第37-40页 |
·日本处置问题金融机构的法律框架和主要组织机构 | 第37-38页 |
·处置问题金融机构的主要方法 | 第38页 |
·对问题金融机构资金援助的具体方法和程序 | 第38-39页 |
·援助资金的来源、形式与损失分担 | 第39页 |
·不良债权的管理 | 第39-40页 |
·启示 | 第40-42页 |
·对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理要始终遵循市场化原则 | 第40页 |
·监管当局对问题金融机构的反映要迅速及时 | 第40页 |
·监管当局应对问题不同的金融机构采取多样化的处置方法 | 第40-41页 |
·加强对问题金融机构处理的国际合作 | 第41页 |
·监管当局是监管者而非管理者 | 第41-42页 |
第4章 完善我国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体系的构想 | 第42-58页 |
·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边界、目的和原则 | 第42-44页 |
·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制度边界 | 第42页 |
·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目的 | 第42-43页 |
·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原则 | 第43-44页 |
·我国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相关制度安排 | 第44-48页 |
·完善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立法建设 | 第44-45页 |
·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主持机构 | 第45-46页 |
·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程序 | 第46-47页 |
·问题金融机构退出时的债务清偿和人员处置 | 第47-48页 |
·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步骤 | 第48-53页 |
·对隐蔽型问题金融机构诊断 | 第48-50页 |
·对隐蔽型问题金融机构的预警 | 第50页 |
·对公开型问题金融机构的强制措施 | 第50页 |
·对公开型问题金融机构的救助措施 | 第50-51页 |
·对公开型问题金融机构的并购重组 | 第51页 |
·对公开型问题金融机构的撤消关闭 | 第51-52页 |
·对公开型问题金融机构的破产 | 第52页 |
·存款保护 | 第52-53页 |
·应急处理机制 | 第53页 |
·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风险和补偿机制 | 第53-58页 |
·利用我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缓解流动性风险 | 第53-55页 |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