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文献调研与选题 | 第1-30页 |
·硫酸工业面临资源利用、技术改进和环境保护三大挑战 | 第7-11页 |
·硫酸生产工艺的特点 | 第11-18页 |
·WSA 硫化氢制硫酸的原理 | 第18-21页 |
·硫化氢的燃烧 | 第18-19页 |
·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 | 第19页 |
·硫酸蒸气的冷凝 | 第19-21页 |
·长岭分公司含硫化氢酸性气的处理工艺介绍 | 第21-29页 |
·含硫化氢酸性气的来源 | 第21-22页 |
·含硫化氢酸性气的处理工艺 | 第22-23页 |
·WSA 湿接触法直接用硫化氢制硫酸工艺介绍 | 第23-29页 |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第2章 实验分析方法 | 第30-39页 |
·金相组织测定方法 | 第30页 |
·装置外排尾气中氮氧化物测定方法 | 第30-32页 |
·硫酸中氮氧化物的测定方法 | 第32-35页 |
·硫酸中微量氯离子的测定方法研究 | 第35-36页 |
·工艺气体中氮氧化物的测定方法的研 | 第36-39页 |
第3章 WSA 硫酸装置操作条件影响研究 | 第39-47页 |
·WSA 硫酸装置操作条件影响试验 | 第39-44页 |
·试验条件与要求 | 第39-40页 |
·主要操作条件与化验分析结果 | 第40-44页 |
·硫酸露点测定结果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45-47页 |
第4章 WSA 装置设备管线腐蚀研究与对策 | 第47-61页 |
·工艺气体冷却器E4 发生腐蚀穿孔的原因分析 | 第47-54页 |
·E4 的基本情况 | 第47-48页 |
·腐蚀穿孔的检测 | 第48-52页 |
·腐蚀穿孔的原因分析 | 第52-54页 |
·分析结论 | 第54页 |
·第一层间冷却器 E2 腐蚀穿孔的原因分析 | 第54-57页 |
·E2 的基本情况 | 第54页 |
·E2 入口分布管及换热器入口端管束大积穿孔的原因分析 | 第54-57页 |
·分析结论 | 第57页 |
·浓硫酸管道腐蚀穿孔的原因 | 第57-59页 |
·检测实验 | 第57-58页 |
·检测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页 |
·对策 | 第59-61页 |
第5章 硫酸质量影响因素研究与对策 | 第61-89页 |
·硫酸外观乳白色、白色混浊、玫瑰红色或红色混浊的原因分析 | 第61-70页 |
·现象、试验与化验分析 | 第61-63页 |
·硫酸外观呈乳白色或白色混浊的原因分 | 第63-67页 |
·硫酸外观呈红色的原因分析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成品硫酸中氮氧化物的来源 | 第70-77页 |
·熔盐泄漏,对氮氧化物形成的影响 | 第70页 |
·原料酸性气中的氨含量,对氮氧化物形成的影响 | 第70-72页 |
·燃烧温度,对氮氧化物形成的影响 | 第72-75页 |
·WSA 燃烧器(火嘴)对 NO_X 形成的影响 | 第75-76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降低氮氧化物的技术对策 | 第77-86页 |
·严格把好熔盐换热器的制造质量关,杜绝熔盐泄漏 | 第77页 |
·熔盐的国产化研制 | 第77-80页 |
·降低酸性气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方法 | 第80-84页 |
·熔盐系统 N_2 保护措施 | 第84-85页 |
·WSA 硫酸装置操作参数的优化 | 第85页 |
·降低装置外排尾气中 SO_3 含量措施 | 第85-86页 |
·对策实施后的效果分析 | 第86-89页 |
第6章 经济效益与结论 | 第89-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详细摘要 | 第97-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