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工程论文--农田水利论文--排灌工程论文--排灌机械与设备论文

微灌灌水均匀度智能测试仪的研制与试验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1 序言第11-17页
 1.1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2-16页
  1.2.1 国内外微灌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第12-13页
  1.2.2 国内外微灌自动化技术的比较第13-15页
   1.2.2.1 国外微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第13页
   1.2.2.2 国内微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第13-15页
  1.2.3 微灌灌水均匀度测试技术国内外比较第15-16页
   1.2.3.1 微灌灌水均匀度测试技术国外发展现状第15页
   1.2.3.2 微灌灌水均匀度测试技术国内发展现状第15-16页
   1.2.3.3 存在的问题第16页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关键第16-17页
  1.3.1 研究目标第16页
  1.3.2 研究主要内容第16页
  1.3.3 研究的技术关键第16-17页
2 系统总体控制方案第17-19页
 2.1 系统设计总体思路第17页
 2.2 系统硬件设计第17-18页
 2.3 系统的内部工作流程第18-19页
3 系统机械装置的设计第19-30页
 3.1 系统管网的总体布置方案第19-20页
 3.2 系统中泵与电机的选型与配套第20-24页
  3.2.1 系统泵的选择及安装第20-21页
  3.2.2 系统电机的选择及其转速调节装置的确定第21-24页
 3.3 系统压力采集装置的设计第24-25页
 3.4 系统流量测试装置的设计第25-30页
  3.4.1 集水器的设计第25-26页
  3.4.2 微灌灌水器流量测试装置的设计第26-28页
  3.4.3 灌水器流量测试切换装置设计第28-30页
4 测控系统的硬件设计第30-50页
 4.1 单片机硬件的设计第30-44页
  4.1.1 单片机控制芯片的选择第31-33页
  4.1.2 单片机时钟电路及复位电路的设计第33-35页
  4.1.3 键盘和显示系统设计第35-40页
   4.1.3.1 键盘电路设计第35-36页
   4.1.3.2 显示电路设计第36-40页
    4.1.3.2.1 可编程8155并行I/O与89C51的接口电路设计第36-38页
    4.1.3.2.2 8155芯片用于显示电路设计第38-40页
  4.1.4 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第40-42页
   4.1.4.1 流量采集系统的设计第40-41页
   4.1.4.2 压力采集系统的设计第41-42页
  4.1.5 直流稳压电源第42-44页
   4.1.5.1 系统调试电源设计第42-43页
   4.1.5.2 系统主板稳压电源设计第43-44页
 4.2 系统中各传感器的设计与选择第44-49页
  4.2.1 光电传感器测试微灌灌水器流量的硬件设计第44-47页
  4.2.2 压力传感器的选择第47-49页
 4.3 流量快速切换装置硬件电路的设计与安装第49-50页
5 单片机系统软件的设计第50-59页
 5.1 语言与系统语言整体设计第50-51页
 5.2 系统主程序模块设计第51-52页
 5.3 系统数据循环检测模块设计第52-55页
  5.3.1 系统压力初始值确定程序模块设计第52-53页
  5.3.2 系统压力实时采集A/D转换程序模块设计第53-54页
  5.3.3 系统光电传感器数据采集循环检测模块的设计第54-55页
 5.4 系统键盘响应模块设计第55-56页
 5.5 系统实时显示模块设计第56-57页
 5.6 系统数据处理算法第57-59页
6 系统抗干扰设计第59-64页
 6.1 系统中主要干扰渠道第59-60页
 6.2 系统硬件抗干扰措施第60-62页
  6.2.1 线路板抗干扰设计一般原则第60页
  6.2.2 屏蔽技术第60页
  6.2.3 接地线设计第60-61页
  6.2.4 去耦电容配置第61页
  6.2.5 隔离技术第61-62页
 6.3 系统软件抗干扰设计第62-64页
  6.3.1 数字滤波技术第62页
  6.3.2 指令冗余措施第62页
  6.3.3 软件陷阱的设计第62-64页
  6.3.4 设置监视跟踪定时器第64页
7 试验及分析第64-72页
 7.1 试验器材第65页
 7.2 试验方法第65页
 7.3 试验步骤第65-66页
 7.4 试验研究的结果与分析第66-72页
  7.4.1 试验数据记录第66-69页
  7.4.2 试验数据的分析处理第69-72页
   7.4.2.1 时间和效率方面的分析第69页
   7.4.2.2 精度和稳定性方面得分析第69-72页
8 结论与建议第72-74页
 8.1 研究结论第72页
 8.2 设想与建议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9页
致谢第79-8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80-81页
附录第81-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看不见的人 看得见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