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前言 | 第6-15页 |
1.1 国内外青贮玉米生产现状 | 第7-8页 |
1.2 青贮玉米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 第8-9页 |
1.2.1 青贮玉米的营养价值 | 第8-9页 |
1.2.2 青贮玉米的经济价值 | 第9页 |
1.3 青贮玉米的育种研究发展 | 第9-12页 |
1.3.1 青贮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研究 | 第9-12页 |
1.3.2 青贮玉米收获时期的研究 | 第12页 |
1.3.3 青贮玉米种质的研究 | 第12页 |
1.4 青贮玉米的育种中存在的问题 | 第12-14页 |
1.4.1 缺乏快速可靠的实验室分析技术 | 第12-13页 |
1.4.2 种质资源贫乏、基础狭窄 | 第13页 |
1.4.3 育种技术相对滞后 | 第13-14页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5-17页 |
2.1 材料 | 第15页 |
2.2 方法与步骤 | 第15-17页 |
2.2.1 田间设计 | 第15页 |
2.2.2 田间调查 | 第15-16页 |
2.2.3 收获及预处理 | 第16页 |
2.2.4 品质性状的室内测定 | 第16页 |
2.2.5 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7-34页 |
3.1 不同杂交组合各性状的比较 | 第17-22页 |
3.2 方差分析 | 第22-25页 |
3.2.1 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 | 第22-23页 |
3.2.2 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23-25页 |
3.3 亲本的配合力分析 | 第25-30页 |
3.3.1 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分析 | 第25-27页 |
3.3.2 亲本的特殊配合力分析 | 第27-30页 |
3.4 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0-34页 |
3.4.1 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0-33页 |
3.4.2 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3-34页 |
4 讨论 | 第34-38页 |
4.1 青贮玉米自交系对性状的影响 | 第34页 |
4.2 配合力分析在青贮玉米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34-36页 |
4.3 各自交系性状间相关性及在青贮玉米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36-38页 |
5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英文摘要 | 第42-43页 |
附表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