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温室环境温湿度测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 目录 | 第1-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温室测控技术的发展状况 | 第14-18页 |
| ·国外发展概况 | 第15-16页 |
| ·国内发展概况 | 第16-18页 |
| ·温室智能测控关键技术研究动向 | 第18页 |
| ·温室环境测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18-20页 |
| ·综合环境测控 | 第18-19页 |
| ·变动的环境测控系统 | 第19页 |
| ·智能化 | 第19页 |
| ·分布式 | 第19-20页 |
| ·网络化 | 第20页 |
| ·温室测控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20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0-21页 |
| ·论文的结构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温室环境温湿度的测控方案概述 | 第22-28页 |
| ·温室环境对作物的影响 | 第22-23页 |
| ·温度 | 第22页 |
| ·湿度 | 第22-23页 |
| ·温室环境测控系统的目标 | 第23页 |
| ·温室环境温湿度测控系统研究方案 | 第23-28页 |
| ·温室温湿度测控系统的总体架构 | 第24页 |
| ·温湿度测控系统研究设计方案 | 第24-28页 |
| 第三章 多传感器的管理与数据融合技术 | 第28-46页 |
| ·概述 | 第28-29页 |
| ·多传感器管理系统及其内容 | 第29-31页 |
| ·多传感器管理系统 | 第29-30页 |
| ·系统多传感器管理的基本内容 | 第30-31页 |
| ·传感器的工作模式管理 | 第30页 |
| ·传感器的可靠性管理 | 第30-31页 |
| ·传感器的时间管理 | 第31页 |
| ·传感器的空间管理 | 第31页 |
| ·多传感器一致性校验数据融合方法 | 第31-46页 |
| ·自适应加权融合估计算法 | 第31-40页 |
| ·最优加权因子及所对应的均方误差 | 第32-36页 |
| ·自适应加权融合估计算法的线性无偏最小方差性 | 第36-39页 |
| ·各传感器方差的求取 | 第39-40页 |
| ·多传感器测量数据的一致性校验 | 第40-46页 |
| ·Luo的多传感器一致性校验方法 | 第41-42页 |
| ·对置信距离测量的改进方法 | 第42-46页 |
| 第四章 专家系统和模糊控制 | 第46-58页 |
| ·专家系统概述 | 第46-50页 |
| ·基本概念 | 第46-47页 |
| ·专家系统的优点 | 第47页 |
| ·专家系统的主要内容 | 第47-49页 |
| ·知识表示 | 第47-48页 |
| ·知识库和数据库 | 第48页 |
| ·推理方法 | 第48-49页 |
| ·知识获取 | 第49页 |
| ·解释机制 | 第49页 |
| ·用户界面 | 第49页 |
| ·专家系统的应用 | 第49-50页 |
| ·目前专家系统的主要应用领域 | 第49-50页 |
| ·专家系统的适用性 | 第50页 |
| ·专家系统的设计特点 | 第50页 |
| ·模糊控制 | 第50-58页 |
|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51页 |
| ·模糊控制规则的设计 | 第51-52页 |
| ·建立模糊控制规则 | 第52-55页 |
| ·模糊推理与模糊判决 | 第55-57页 |
| ·IIN-MAX重心法 | 第55-56页 |
| ·模糊加权型推理法 | 第56-57页 |
| ·最大隶属度 | 第57页 |
| ·基本模糊查询表的建立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温室温湿度测控专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 第58-76页 |
| ·温室温湿度测控专家系统的设计 | 第58-64页 |
| ·知识库 | 第59-62页 |
| ·推理机 | 第62-63页 |
| ·控制机 | 第63-64页 |
| ·系统仿真 | 第64-76页 |
| ·多传感器管理的基本功能 | 第65-66页 |
|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的计算过程 | 第66-68页 |
| ·模糊控制方式下的控制过程及其仿真 | 第68-76页 |
| ·模糊化 | 第68-70页 |
| ·模糊控制规则的确定 | 第70-71页 |
| ·模糊规则的直接推理和去模糊化 | 第71-73页 |
| ·模糊控制方式时的仿真结果 | 第73-76页 |
| 第六章 总结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