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导论 | 第1-26页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7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3页 |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17页 |
|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7-20页 |
| 1.2.1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 1.2.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 第20-23页 |
| 1.4 本文的创新 | 第23-26页 |
| 2. 有限责任制度文献综述 | 第26-35页 |
| 2.1 有限责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 第26-27页 |
| 2.2 国内外学术界的主要观点 | 第27-31页 |
| 2.2.1 有限责任制度的正当性问题 | 第27-28页 |
| 2.2.2 有限责任制度的价值评判 | 第28页 |
| 2.2.3 有限责任制度的外部风险问题 | 第28-30页 |
| 2.2.4 有限责任的效率问题 | 第30-31页 |
| 2.3 争议观点评述 | 第31-35页 |
| 2.3.1 对争议问题的看法 | 第31-32页 |
| 2.3.2 对己有文献局限性的分析 | 第32-35页 |
| 3. 有限责任制度理论分析 | 第35-59页 |
| 3.1 有限责任制度的内涵 | 第35-37页 |
| 3.2 有限责任制度的特征 | 第37-38页 |
| 3.3 有限责任制度的功能 | 第38-42页 |
| 3.4 有限责任制度形成的原因 | 第42-49页 |
| 3.4.1 强制性与诱致性结合的产物 | 第42页 |
| 3.4.2 牺牲公平换取的制度 | 第42-43页 |
| 3.4.3 外部性内部化的制度设计 | 第43-45页 |
| 3.4.4 降低交易成本的选择 | 第45-47页 |
| 3.4.5 谈判妥协的产物 | 第47-48页 |
| 3.4.6 总体概括 | 第48-49页 |
| 3.5 有限责任制度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分析 | 第49-54页 |
| 3.6 有限责任制度运作机制探讨 | 第54-59页 |
| 3.6.1 有限责任制度、法人组织形态和法人产权安排间的关系 | 第54-55页 |
| 3.6.2 有限责任界入引起单位成本和专业化程度关系的变化 | 第55-57页 |
| 3.6.3 有限责任制度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 第57-59页 |
| 4. 有限责任制度的演进 | 第59-73页 |
| 4.1 有限责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第59-65页 |
| 4.1.1 有限责任制度的萌芽 | 第59-61页 |
| 4.1.2 有限责任制度的兴起与发展期 | 第61-64页 |
| 4.1.4 有限责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的综合评价 | 第64-65页 |
| 4.2 有限责任制度安排形式的现状 | 第65-68页 |
| 4.2.1 主要国家有限责任公司形式 | 第65-66页 |
| 4.2.2 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征 | 第66-68页 |
| 4.3 有限责任制度模式比较 | 第68-73页 |
| 4.3.1 几种主要模式及其特点 | 第68-71页 |
| 4.3.2 几种模式的成因 | 第71页 |
| 4.3.3 几种主要模式的评价及启示 | 第71-73页 |
| 5. 中国有限责任制度的演进 | 第73-81页 |
| 5.1 中国有限责任制度的萌芽 | 第73-74页 |
| 5.2 中国有限责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第74-75页 |
| 5.3 中国有限责任制度形成的三条梁道 | 第75-81页 |
| 5.3.1 由公有制企业改革而成的 | 第75-78页 |
| 5.3.2 由民营企业发展而来的 | 第78-79页 |
| 5.3.3 由外商企业孕育而就的 | 第79-81页 |
| 6. 中国有限责任制度类型、模式及国际接轨之比较 | 第81-95页 |
| 6.1 中国有限责任制度的主要类型 | 第81-85页 |
| 6.1.1 国有有限责任制公司 | 第81-82页 |
| 6.1.2 民营有限责任制公司 | 第82-83页 |
| 6.1.3 外资有限责任制公司及有关问题探索 | 第83-85页 |
| 6.2 中国有限责任制度的模式 | 第85-89页 |
| 6.2.1 中国有限责任立法模式概括 | 第85页 |
| 6.2.2 中国有限责任制度评析 | 第85-89页 |
| 6.3 中国有限责任制度与国际接轨之比较 | 第89-95页 |
| 6.3.1 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原动力 | 第89-90页 |
| 6.3.2 国有企业的先天性缺陷和继发性问题 | 第90-92页 |
| 6.3.3 我国国有企业治理模式选择 | 第92页 |
| 6.3.4 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 第92-95页 |
| 7. 中国有限责任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95-107页 |
| 7.1 总体评价 | 第95-101页 |
| 7.1.1 现有立法体制缺乏弹性 | 第95-97页 |
| 7.1.2 执法、司法绩效不高 | 第97-99页 |
| 7.1.3 应用中存在守法收益小于守法成本现象 | 第99-100页 |
| 7.1.4 制度设定的非理性 | 第100-101页 |
| 7.2 中国有限责任制度之缺陷分析 | 第101-107页 |
| 7.2.1 法律有效供给不足 | 第101-102页 |
| 7.2.2 执法、司法供给弹性较小 | 第102-103页 |
| 7.2.3 法律需求的不确定 | 第103页 |
| 7.2.4 法律供求非均衡 | 第103-105页 |
| 7.2.5 固有缺憾滋生“懈怠经营” | 第105-106页 |
| 7.2.6 后涉问题救济不力 | 第106-107页 |
| 8. 有限责任制度的发展趋势 | 第107-122页 |
| 8.1 国外有限责任制度的发展趋势 | 第107-111页 |
| 8.1.1 有关国家和地区对有限责任制度的修正 | 第107页 |
| 8.1.2 有限责任制度的价值回归 | 第107-108页 |
| 8.1.3 防范有限责任问题的措施 | 第108-111页 |
| 8.2 中国有限责任制度的发展趋势 | 第111-113页 |
| 8.2.1 民营、外资、国企机制约束的统一 | 第111-112页 |
| 8.2.2 持股方式的复杂化和多样化 | 第112页 |
| 8.2.3 制度稀缺引发制度创新的共识 | 第112-113页 |
| 8.3 有限责任制度发展之国际比较 | 第113-122页 |
| 8.3.1 有限责任例外的实证分析 | 第113-115页 |
| 8.3.2 有限责任例外的理论学说评价 | 第115-116页 |
| 8.3.3 有限责任例外的解决途径 | 第116-118页 |
| 8.3.4 国外有限责任制度问题解决之考量 | 第118-122页 |
| 9. 完善中国有限责任制度的对策 | 第122-134页 |
| 9.1 中国有限责任制度的框架构想 | 第122-125页 |
| 9.1.1 从法律规定的角度看有限责任制 | 第122-124页 |
| 9.1.2 从制度移植的角度看有限责任制 | 第124-125页 |
| 9.2 防范有限责任问题的措施 | 第125-130页 |
| 9.2.1 设置事前保护和事后赔偿双重机制 | 第125-126页 |
| 9.2.2 建立资产信用制度及其相关信息披露制度 | 第126-128页 |
| 9.2.3 确定累计投资比例标准 | 第128页 |
| 9.2.4 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民事索赔机制 | 第128-129页 |
| 9.2.5 创建公司法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分离获得机制 | 第129页 |
| 9.2.6 借鉴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解决个案问题 | 第129-130页 |
| 9.3 中国有限责任制度缺失机制补救之我见 | 第130-134页 |
| 9.3.1 立法、司法系统互相救济 | 第130页 |
| 9.3.2 纵向同类案件间模拟竞争性市场 | 第130-131页 |
| 9.3.3 协调多数人利益需求 | 第131-132页 |
| 9.3.4 司法权与行政权相辅相承 | 第132页 |
| 9.3.5 取消国有企业在公司法中的“特别待遇” | 第132-133页 |
| 9.3.6 建立其他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133-134页 |
| 10. 结论 | 第134-137页 |
| 10.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34-135页 |
| 10.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35-137页 |
| 后记 | 第137-1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8-143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43-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