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信息系统安全漏洞综合分析与评估模型的研究
1 绪论 | 第1-11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 第9-10页 |
1.3 本人所做的工作 | 第10页 |
1.4 论文的内容和结构 | 第10-11页 |
2 TCP/IP协议基础分析 | 第11-17页 |
2.1 TCP/IP的分层结构 | 第11-12页 |
2.2 IP、ICMP头部的构建 | 第12-13页 |
2.2.1 IP | 第12-13页 |
2.2.2 ICMP | 第13页 |
2.3 TCP、UDP头部的构建 | 第13-16页 |
2.3.1 TCP | 第13-15页 |
2.3.2 UDP | 第15-16页 |
2.4 TCP连接的建立 | 第16-17页 |
3 网络漏洞扫描技术研究 | 第17-29页 |
3.1 国内外漏洞研究的状况 | 第17-18页 |
3.2 漏洞的来源及分类 | 第18-20页 |
3.3 网络安全扫描技术简介 | 第20页 |
3.3.1 网络安全扫描技术的概述 | 第20页 |
3.3.2 网络安全扫描步骤和分类 | 第20页 |
3.4 端口扫描技术 | 第20-24页 |
3.4.1 端口扫描技术的原理 | 第21页 |
3.4.2 各类端口扫描技术 | 第21-23页 |
3.4.3 端口扫描各种技术优缺点比较 | 第23-24页 |
3.5 漏洞扫描技术 | 第24-27页 |
3.5.1 漏洞扫描技术的原理 | 第24-25页 |
3.5.2 漏洞扫描技术的分类和实现方法 | 第25-26页 |
3.5.3 漏洞扫描中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 第26-27页 |
3.6 网络安全扫描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27页 |
3.7 小结 | 第27-29页 |
4 基于漏洞的网络攻击分析 | 第29-41页 |
4.1 网络攻击技术的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 | 第29-31页 |
4.2 网络攻击的一般步骤 | 第31-32页 |
4.3 网络攻击分类 | 第32-39页 |
4.3.1 信息收集型攻击 | 第32-34页 |
4.3.2 拒绝服务攻击 | 第34-37页 |
4.3.3 利用型攻击 | 第37-39页 |
4.3.4 欺骗攻击 | 第39页 |
4.4 小结 | 第39-41页 |
5 漏洞综合分析与评估模型的数学描述 | 第41-48页 |
5.1 漏洞综合分析及评估的原理 | 第41-42页 |
5.1.1 综合分析及评估机制的模型 | 第41-42页 |
5.1.2 综合分析及评估机制的过程 | 第42页 |
5.2 漏洞综合分析及评估模型的数学描述 | 第42-48页 |
5.2.1 传统漏洞检测的简单模型 | 第42-43页 |
5.2.2 漏洞综合分析与评估模型的数学描述 | 第43-48页 |
5.2.2.1 攻击与响应的关系 | 第43-45页 |
5.2.2.2 资源响应矩阵的描述 | 第45页 |
5.2.2.3 关联矩阵的建立 | 第45-46页 |
5.2.2.4 相关响应点的计算 | 第46页 |
5.2.2.5 评估漏洞的实现 | 第46页 |
5.2.2.6 漏洞的进一步细化 | 第46-48页 |
6 漏洞综合分析与评估的模型设计 | 第48-57页 |
6.1 漏洞检测模块 | 第49-52页 |
6.1.1 信息探测子模块 | 第49-50页 |
6.1.2 漏洞检测子模块 | 第50-52页 |
6.2 信息反馈模块 | 第52-53页 |
6.3 综合分析与评估模块 | 第53-57页 |
总结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声明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