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1页 |
·国内外隧道和地下工程及其施工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动向 | 第7-8页 |
·信息化技术与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关系 | 第8页 |
·工程项目背景 | 第8-9页 |
·双层集装箱运输简述 | 第9页 |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 | 第9-11页 |
第2章 黑松驿隧道设计概况 | 第11-17页 |
·设计概况 | 第11-13页 |
·断面形式 | 第11-13页 |
·支护与衬砌设计 | 第13页 |
·防排水设计 | 第13页 |
·工程地段和水文地质特征 | 第13-17页 |
·工程地质特征 | 第13页 |
·水文地质特征 | 第13页 |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 第13-15页 |
·不良和特殊地质可能带来的施工问题 | 第15-17页 |
第3章 浅埋偏压和软弱膨胀性围岩 | 第17-29页 |
·洞口浅埋偏压 | 第17-22页 |
·浅埋 | 第17-20页 |
·偏压 | 第20-22页 |
·软弱膨胀性围岩 | 第22-29页 |
·对岩性进行判定的重要性 | 第22页 |
·软弱膨胀性围岩的判定 | 第22-23页 |
·国内外施工情况 | 第23-29页 |
第4章 黑松驿隧道洞口 浅埋偏压段施工方案及对策 | 第29-33页 |
·浅埋偏压段施工原则 | 第29页 |
·洞口段施工 | 第29-33页 |
·地质概况 | 第30页 |
·施工方案选择 | 第30-31页 |
·施工工艺 | 第31-33页 |
第5章 黑松驿隧道软弱膨胀性 围岩的施工对策及方案 | 第33-46页 |
·开挖 | 第33-34页 |
·Ⅴ级围岩地段开挖程序 | 第33页 |
·Ⅳ级围岩地段开挖程序 | 第33-34页 |
·施工支护 | 第34-46页 |
·工字钢架制安 | 第36页 |
·小导管施工 | 第36-40页 |
·锚杆施工 | 第40-41页 |
·喷射混凝土施工 | 第41-42页 |
·衬砌施工 | 第42-44页 |
·仰拱施工 | 第44-46页 |
第6章 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技术 | 第46-61页 |
·概述 | 第46页 |
·施工力学及基本原理 | 第46-47页 |
·地下工程施工顺序优化分析 | 第47-48页 |
·地下工程的施工监控与反馈设计 | 第48页 |
·信息化施工技术在黑松驿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 第48-50页 |
·进行现场量测的目的 | 第48-49页 |
·现场量测的内容 | 第49页 |
·量测方法 | 第49-50页 |
·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技术应用后的效果 | 第50-61页 |
·激光断而仪检测隧道净空 | 第50-51页 |
·地质雷达检测模注衬砌厚度、钢筋、拱架数量、衬砌密度状况及背后回填情况 | 第51-57页 |
·超声回弹综合法 | 第57-59页 |
·检测结论及建议 | 第59-61页 |
第7章 结语和建议 | 第61-64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建议 | 第62-64页 |
·挖掘机开挖斗齿的改进 | 第62-63页 |
·膨胀岩施工的一点体会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