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

高等级公路收费站通行能力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基本定义第12-13页
 1.3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第13-14页
  1.3.1 收费站通行能力研究的意义第13-14页
  1.3.2 收费站通行能力研究的目的第14页
 1.4 论文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步骤第14-17页
  1.4.1 研究内容第14页
  1.4.2 研究流程第14-17页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第17-18页
第二章 收费站通行能力研究历史、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第18-25页
 2.1 国内外收费站通行能力研宄历史和现状第18-19页
  2.1.1 国外收费站通行能力研究历史和现状第18页
  2.1.2 国内收费站通行能力研究历史和现状第18-19页
 2.2 公路收费站研究方法第19-21页
  2.2.1 国外公路收费站通行能力研究方法第19-20页
  2.2.2 国内公路收费站通行能力研究方法第20-21页
 2.3 收费站交通流运行特性的理论分析第21-24页
  2.3.1 车辆经过收费站的过程第21-22页
  2.3.2 剖析车辆通过收费站的过程第22页
  2.3.3 收费站通行能力分析与服务水平评估第22-24页
 2.4 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第24页
 2.5 本章小节第24-25页
第三章 数据的采集及特性分析第25-37页
 3.1 实验设计第25-29页
  3.1.1 交通调查的种类和目的第25-26页
  3.1.2 交通调查参数第26页
  3.1.3 数据采集与处理第26-29页
   3.1.3.1 数据采集第27-28页
   3.1.3.2 数据处理第28-29页
 3.2 数据实地调查第29-32页
  3.2.1 调查点的选择第29-30页
  3.2.2 调查结果汇总第30-32页
  3.2.3 调查结果分析第32页
 3.3 数据的有效性分析第32-33页
 3.4 数据分析第33-36页
  3.4.1 收费站上游来车分布拟合第33-35页
  3.4.2 服务时间数据分析第35页
  3.4.3 离去时间数据分析第35-36页
 3.5 本章小节第36-37页
第四章 收费站交通特性分析第37-47页
 4.1 研究对象的选择第37-38页
 4.2 收费站交通特性分析第38-43页
  4.2.1 交通量分析第38-41页
  4.2.2 车种到达分析第41-43页
 4.3 收费站服务时间特性第43-44页
  4.3.1 收费车道的通行能力与服务时间第43-44页
  4.3.2 服务时间组成第44页
 4.4 收费站的车辆行为特性分析第44-46页
 4.5 本章小节第46-47页
第五章 收费站通行能力分析第47-64页
 5.1 收费站通行能力分析第47-55页
  5.1.1 车辆到达分布第47-48页
  5.1.2 车辆服务时间分布第48页
  5.1.3 车辆离开时间第48页
  5.1.4 高等级公路收费站车辆延误分析第48-49页
  5.1.5 收费站通行能力计算第49-55页
   5.1.5.1 收费站车辆折算系数第49-50页
   5.1.5.2 单通道通行能力第50页
   5.1.5.3 多通道通行能力第50-55页
 5.2 收费站服务水平等级的确定第55-58页
  5.2.1 服务水平指标第55页
  5.2.2 分级标准第55-58页
 5.3 浅析提高收费站通行能力的有效方法第58-63页
  5.3.1 串列式收费方式第58-62页
  5.3.2 分部收费车道第62页
  5.3.3 辅助执照第62页
  5.3.4 不停车自动收费(ITS)第62-63页
  5.3.5 对收费站实行交通控制和引导第63页
 5.4 本章小节第63-64页
第六章结论第64-66页
 6.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第64-65页
 6.2 本论文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第65页
 6.3 研究展望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锂离子二次电池有机电解液研究
下一篇:管类零件冷挤压工艺CAD系统的研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