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研究内容和步骤 | 第14-16页 |
文献综述 | 第16-23页 |
第一章 后工业景观的概念及产生的背景 | 第23-35页 |
·后工业景观的概念 | 第23-30页 |
·后工业景观的概念及分类 | 第23-24页 |
·工业废弃地的概念 | 第24-25页 |
·工业废弃地的特征 | 第25-26页 |
·后工业景观的分类 | 第26-30页 |
·后工业景观产生的经济背景 | 第30-31页 |
·后工业社会的概念 | 第30页 |
·传统产业的衰落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地 | 第30-31页 |
·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原有交通设施的废置 | 第31页 |
·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内城产业用地的置换和更新 | 第31页 |
·后工业景观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31-35页 |
·后工业社会的时代精神和内涵 | 第31-32页 |
·后工业社会与“重建时代” | 第32页 |
·后工业社会的生态伦理内涵 | 第32-33页 |
·后工业社会的历史文化内涵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工业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再利用 | 第35-45页 |
·工业遗产资源概述 | 第35-38页 |
·“解工业化”与工业遗产的概念 | 第35-37页 |
·工业考古和工业遗产保护 | 第37-38页 |
·工业历史城镇的保护与更新 | 第38页 |
·工业遗产资源的价值 | 第38-41页 |
·工业遗产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 | 第39页 |
·工业遗产资源的经济价值 | 第39-40页 |
·工业遗产资源的美学价值 | 第40-41页 |
·工业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 第41-45页 |
·工业遗产资源的开发再利用梯度 | 第41-42页 |
·工业遗产资源的开发与工业旅游 | 第42-43页 |
·“欧洲工业遗产巡游”ERIH | 第43-44页 |
·英国遗产更新委员会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后工业景观发展历程 | 第45-69页 |
·19世纪下半叶城市公园运动与城市废弃地更新 | 第45-48页 |
·6070年代后工业景观设计的出现 | 第48-50页 |
·工业革命遗留下来的环境问题 | 第48-49页 |
·环境保护运动与生态思想的觉醒 | 第49页 |
·传统产业衰落与后工业设计初见端倪 | 第49-50页 |
·70年代美国矿区更新与大地艺术实践 | 第50-53页 |
·恢复生态学的发展 | 第50-51页 |
·美国的矿区更新运动 | 第51页 |
·大地艺术家的深生态思想 | 第51-53页 |
·大地艺术家参与的废弃地更新实践 | 第53页 |
·8090年代欧洲后工业景观的发展 | 第53-57页 |
·生态思想与生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 第53-54页 |
·欧洲城市复兴运动与内城更新 | 第54-55页 |
·英国的衰退工业区的复兴 | 第55-56页 |
·法国的新城市公园和矿区复兴 | 第56-57页 |
·90年代德国鲁尔区更新与后工业景观成熟 | 第57-65页 |
·矿区恢复与大地艺术展 | 第58-60页 |
·后工业美学和生态美学价值观的初步尝试 | 第60-62页 |
·埃姆舍公园与后工业景观形式的成熟 | 第62-65页 |
·21世纪初的后工业景观的新动向 | 第65-69页 |
·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新进展 | 第65页 |
·美国后工业景观设计新作 | 第65-66页 |
·亚洲国家后工业景观的出现 | 第66-67页 |
·后工业景观发展的阶段划分 | 第67-69页 |
第四章 城市后工业公园设计分析 | 第69-116页 |
·后工业公园的概念及分类 | 第69-73页 |
·后工业公园的概念 | 第69-70页 |
·后工业公园的分类 | 第70-73页 |
·美国城市后工业公园 | 第73-79页 |
·西雅图煤气厂公园 (Gasworks Park, Seattle) | 第73-76页 |
·丹佛城北公园 (Northside Park, Denver) | 第76-79页 |
·英法城市后工业公园 | 第79-92页 |
·雪铁龙公园 (Parc AndrēCitro?n, Paris) | 第79-82页 |
·贝尔西公园 (Bercy Park, Paris) | 第82-85页 |
·拉维莱特公园 (Parc de la Villette, Paris) | 第85-89页 |
·泰晤士河岸公园 (Thames Barrier Park, London) | 第89-92页 |
·德国城市后工业公园 | 第92-103页 |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DuisbugNord landscape Park) | 第92-97页 |
·诺德斯顿公园 (Nordsternpark, Gelsenkirchen) | 第97-100页 |
·城西公园 (Westpark, Bochum) | 第100-103页 |
·东亚城市后工业公园 | 第103-111页 |
·汉城仙游岛公园 (Seonyudo Park, Seoul) | 第103-108页 |
·中山歧江公园 (Zhongshan Shipyard Park) | 第108-111页 |
·城市后工业公园设计模式 | 第111-116页 |
·西雅图模式 (Seattle Pattern) | 第111-112页 |
·杜伊斯堡模式 (Duisburg Pattern) | 第112-113页 |
·雪铁龙模式 (Citro?n Pattern) | 第113-116页 |
第五章 后工业景观设计范式总结 | 第116-150页 |
·后工业景观的场地基础 | 第118-122页 |
·基地条件“转变”思维 | 第118-120页 |
·对于庞大工业场地规模的控制 | 第120-121页 |
·“视觉尺度”与“触觉尺度” | 第121-122页 |
·对待工业遗产的新态度和新方法 | 第122-126页 |
·从工业废弃物到工业遗产 | 第122-123页 |
·遗产保护学的“原真性原则” | 第123-124页 |
·隐喻和象征的手法 | 第124-126页 |
·后工业景观的场所性 | 第126-130页 |
·寻求基地的“场所精神” | 第126页 |
·“场所精神”与“阅读城市” | 第126-127页 |
·后工业景观与城市意象 | 第127-129页 |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耦合 | 第129页 |
·艾森曼的“重写本”理念 | 第129-130页 |
·后工业景观新的美学标准 | 第130-135页 |
·生态科学与“生态美学” | 第130-132页 |
·“垃圾美学”与后现代艺术 | 第132-134页 |
·拉茨的“自然侵蚀”观念 | 第134-135页 |
·工业设施利用方式的拓展 | 第135-140页 |
·工业建筑的再利用 | 第135-137页 |
·工业构筑的再利用 | 第137-138页 |
·安全保障与场地探险 | 第138-140页 |
·生态技术的新发展 | 第140-144页 |
·污染物的处理 | 第140-141页 |
·水体的净化与循环利用 | 第141-142页 |
·植被再生 | 第142-144页 |
·后工业景观新的实现和运营方式 | 第144-146页 |
·“静态园林”“动态园林” | 第144页 |
·“设计主宰”“公众参与” | 第144-145页 |
·单一学科多学科参与 | 第145-146页 |
·后工业景观与传统园林的继承关系 | 第146-150页 |
·后工业景观与传统园林 | 第146-147页 |
·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 | 第147-149页 |
·后工业景观未来的发展趋势 | 第149-150页 |
第六章 中国后工业景观实践初探 | 第150-171页 |
·中国后工业景观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 第150-152页 |
·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城市用地布局改变 | 第150-151页 |
·改善城市环境要求搬迁城区污染工厂 | 第151页 |
·老工业基地和单一资源型城市的结构性衰落 | 第151-152页 |
·中国的工业遗产资源概况 | 第152-155页 |
·中国工业遗产资源禀赋 | 第152页 |
·中国工业遗产形成的历史 | 第152-153页 |
·中国城市工业遗产的分布特点 | 第153-155页 |
·中国的后工业景观实践 | 第155-165页 |
·中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 | 第156-157页 |
·中国郊野矿区景观更新实践 | 第157-158页 |
·中国后工业城市再生的实践 | 第158-160页 |
·中国城市后工业公园设计实践 | 第160-161页 |
·中国后工业艺术社区的兴起 | 第161-164页 |
·中国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 | 第164-165页 |
·中国后工业景观策略 | 第165-171页 |
·景观园林展览和艺术节的策划 | 第165-166页 |
·工业生态系统和动态工业景观 | 第166-168页 |
·中国传统园林思想方法的继承 | 第168-171页 |
第七章 威海船厂公园设计实践 | 第171-183页 |
·背景简介 | 第171-174页 |
·地段历史 | 第172页 |
·土地利用现状与城市设计框架 | 第172-173页 |
·船厂的场地特征 | 第173-174页 |
·规划策略 | 第174-176页 |
·保护利用历史遗迹 | 第175页 |
·把握地段性格,表现工业气氛 | 第175-176页 |
·“人-船-海”的主题 | 第176页 |
·景观设计 | 第176-182页 |
·工业设施的再利用 | 第176-179页 |
·生态策略与种植设计 | 第179-180页 |
·交通设计 | 第180-181页 |
·人性化空间界面 | 第181页 |
·开放式公园 | 第181-182页 |
·方案局限性 | 第182-183页 |
结论 | 第183-190页 |
后工业景观的概念 | 第183页 |
后工业景观的分类 | 第183-184页 |
后工业景观历史的分期 | 第184-185页 |
城市后工业公园景观模式 | 第185页 |
后工业景观设计范式 | 第185-188页 |
对中国后工业景观实践的建议 | 第188页 |
研究不足和今后研究方向 | 第188-190页 |
附录 | 第190-205页 |
附录1 郊野后工业公园案例表 | 第190-191页 |
附录2 城市后工业公园案例表 | 第191-192页 |
附录3 城市废弃地公园案例表 | 第192-193页 |
附录4 工业建筑适应性再利用案例表 | 第193-194页 |
附录5 后工业景观发展历程表 | 第194-196页 |
附录6 后工业城市/景观/建筑实践发展历程表 | 第196-198页 |
附录7 图表索引 | 第198-203页 |
附录8 外文人名地名索引 | 第203-204页 |
附录9 威海金线顶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图 | 第204-205页 |
参考文献 | 第205-211页 |
致 谢 | 第211-212页 |
本人简历 | 第2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