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插图和表格清单 | 第12-18页 |
1 绪论 | 第18-26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8-2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8页 |
·相关概念 | 第18-2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1-22页 |
·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保护研究 | 第23-24页 |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24-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2 重庆历史建成环境的生成背景 | 第26-52页 |
·自然地理环境 | 第26-29页 |
·地理空间特点 | 第27页 |
·自然环境特点 | 第27-29页 |
·地域历史背景 | 第29-41页 |
·史前文明 | 第30-32页 |
·历史沿革与社会经济 | 第32-37页 |
·历史的聚居 | 第37-41页 |
·地域文化背景 | 第41-50页 |
·巴渝文化 | 第41-44页 |
·文化廊道 | 第44-46页 |
·移民 | 第46-48页 |
·信仰 | 第48-50页 |
·小结 | 第50-52页 |
3 重庆历史建成环境的构成 | 第52-100页 |
·历史建成环境的类型 | 第52-86页 |
·历史城镇 | 第52-61页 |
·历史街区 | 第61-65页 |
·历史地段 | 第65-70页 |
·历史建筑 | 第70-86页 |
·历史建成环境的特征 | 第86-92页 |
·总体构成特点 | 第86-88页 |
·地理分布特点 | 第88-89页 |
·文化特征 | 第89-92页 |
·历史建成环境的价值 | 第92-99页 |
·文化价值 | 第92-96页 |
·社会价值 | 第96-97页 |
·经济价值 | 第97-99页 |
·小结 | 第99-100页 |
4 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的现状 | 第100-124页 |
·历史建成环境保护回顾 | 第100-105页 |
·历史建成环境保护成就 | 第100-104页 |
·历史建成环境的几次大破坏 | 第104-105页 |
·历史建成环境破坏的因素 | 第105-116页 |
·自然环境因素 | 第106-108页 |
·社会经济因素 | 第108-114页 |
·管理及技术因素 | 第114-116页 |
·历史建成环境保护面临的危机 | 第116-122页 |
·历史建成环境的生存危机 | 第116-118页 |
·城市化发展的冲击 | 第118-121页 |
·三峡库区面临的挑战 | 第121-122页 |
·小结 | 第122-124页 |
5 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规划研究 | 第124-200页 |
·构成要素的整体保护 | 第124-151页 |
·整体性的历史环境保护观 | 第125-128页 |
·山地自然环境保护 | 第128-134页 |
·历史人文环境保护 | 第134-139页 |
·保护实践分析 | 第139-151页 |
·山地聚居的特色维护 | 第151-180页 |
·山地聚居的整体空间特色 | 第151-157页 |
·空间结构的保存与特色维护 | 第157-159页 |
·多维界面的保护与特色维护 | 第159-168页 |
·保护实践分析 | 第168-180页 |
·文化资源的功能再造 | 第180-199页 |
·可持续性的历史环境保护观 | 第180-182页 |
·历史城镇和街区的复苏 | 第182-185页 |
·历史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 | 第185-190页 |
·保护实践分析 | 第190-199页 |
·小结 | 第199-200页 |
6 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制度研究 | 第200-238页 |
·保护制度的薄弱环节 | 第200-206页 |
·我国保护制度的特点 | 第200-201页 |
·保护制度的薄弱环节 | 第201-206页 |
·地方立法的发展 | 第206-210页 |
·地方立法的意义 | 第206-208页 |
·地方立法的发展 | 第208-210页 |
·登录制度的引入 | 第210-217页 |
·登录制度的意义 | 第211-213页 |
·从“精品保护”走向“全面保护” | 第213-217页 |
·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 | 第217-223页 |
·公众参与的意义 | 第217-220页 |
·公众参与制度的保障 | 第220-223页 |
·保护管理的强化 | 第223-236页 |
·管理系统的强化 | 第223-227页 |
·监控机制的强化 | 第227-229页 |
·规划管理“一票否决”制 | 第229-236页 |
·小结 | 第236-238页 |
7 结语 | 第238-242页 |
·历史建成环境保护的认识 | 第238-239页 |
·探索地方性保护理论与方法 | 第239页 |
·主要研究成果与研究展望 | 第239-242页 |
致谢 | 第242-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4-252页 |
附录A: 《重庆市文物单位总目》(初稿)文物数量统计表 | 第252-253页 |
附录B: 重庆市现存重要古建筑一览表 | 第253-260页 |
附录C: 重庆近代建筑一览表 | 第260-263页 |
附录D: 中国抗战陪都遗址、遗迹一览表 | 第263-271页 |
附录E: 重庆市历史文化传统街区、历史文化名镇、三峡库区迁建保护的传统风貌镇、亟待抢救的传统风貌镇(街区)名单 | 第271页 |
附录F: 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第271-276页 |
附录G: 在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276-2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