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Contents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6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9页 |
·语音通信概述 | 第15-17页 |
·语音通信发展简史 | 第15-16页 |
·系统模型 | 第16-17页 |
·语音通信关键技术 | 第17-19页 |
·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语音质量客观评价算法 | 第19-20页 |
·信道盲估计及均衡技术 | 第20-22页 |
·错误恢复技术 | 第22-23页 |
·用户复用及接收技术 | 第23-24页 |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4-26页 |
第二章 一种新的语音质量客观评价算法 | 第26-44页 |
·引言 | 第26-27页 |
·基于输入/输出的语音质量客观评价方法 | 第27-35页 |
·波形失真测量 | 第27页 |
·频谱失真测量 | 第27-28页 |
·谱包络失真测量 | 第28页 |
·欧式距离失真测度 | 第28-29页 |
·似然比失真测度 | 第29页 |
·板仓-斋田(Itakura-Saito)谱失真测度 | 第29-30页 |
·COSH距离测度 | 第30页 |
·LPC倒谱距离测度(LPC-CD) | 第30-31页 |
·Mel谱测度 | 第31-32页 |
·巴克谱测度 | 第32页 |
·MBSD | 第32-33页 |
·IBSD | 第33-34页 |
·PSD | 第34页 |
·组合距离测度 | 第34页 |
·语音质量测度(PSQM) | 第34-35页 |
·改进滤波带的 Mel谱算法 | 第35-38页 |
·加强频率影响因子的 Mel谱算法 | 第38-42页 |
·MFCC距离与失真频率关系 | 第38-39页 |
·具有频率增强因子的 MFCC新算法 | 第39-40页 |
·频率带距离测度(FBD) | 第40-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基于输出过采样的IIR信道盲估计与盲均衡 | 第44-66页 |
·前言 | 第44页 |
·数学模型 | 第44-46页 |
·基于过采样的盲信道估计 | 第46-58页 |
·基于过采样的多信道模型 | 第46-51页 |
·盲估计算法 | 第51-54页 |
·仿真结果和讨论 | 第54-58页 |
·基于多信道模型的盲信道均衡 | 第58-65页 |
·基于线性预测的盲均衡算法 | 第58-63页 |
·仿真结果和讨论 | 第63-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一种新的基于前向纠错的网络丢包恢复技术 | 第66-77页 |
·引言 | 第66-68页 |
·语音丢包恢复常用技术概述 | 第68-70页 |
·基于发送端的信道编码技术 | 第68页 |
·基于收端的错误隐藏技术 | 第68-70页 |
·一种高效语音包丢失恢复技术 | 第70-73页 |
·加载式前向纠错编码技术 | 第70-71页 |
·奇偶校验码 | 第71页 |
·基于奇偶校验码的加载式 FEC | 第71-72页 |
·性能评估和参数选取 | 第72-73页 |
·基于重要信息的 FEC编码 | 第73-76页 |
·算法原理 | 第73-75页 |
·实验与分析 | 第75-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基于接收端的语音包丢失恢复技术 | 第77-110页 |
·引言 | 第77-78页 |
·AMR编解码器 | 第78-103页 |
·AMR语音编码算法介绍 | 第79-90页 |
·AMR语音解码算法介绍 | 第90-96页 |
·舒适噪声功能 | 第96-100页 |
·AMR编解码器的错误隐藏机制 | 第100-103页 |
·波形编码错误恢复技术应用于参数编码 | 第103-104页 |
·参数编码语音恢复技术的研究 | 第104-109页 |
·参数编码前向错误恢复技术 | 第104-106页 |
·参数编码后向错误恢复技术 | 第106-107页 |
·参数编码前后向混合错误恢复技术 | 第107页 |
·随机噪声逆滤波法 | 第107-109页 |
·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六章 基于约束优化的多用户接收技术 | 第110-120页 |
·引言 | 第110页 |
·数学模型 | 第110-114页 |
·一种新的约束优化算法及其自适应实现 | 第114-118页 |
·仿真结果和讨论 | 第118-119页 |
·小结 | 第119-120页 |
结论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