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rtact | 第5-9页 |
引论 | 第9-12页 |
第一章 哲学渊源--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识 | 第12-24页 |
第一节 道家--与天地精神往来 | 第12-17页 |
第二节 佛家--了取平常心是道 | 第17-19页 |
第三节 儒家--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 第19-24页 |
第二章 意象:意境的基元 | 第24-42页 |
第一节 老庄的道象 | 第24-26页 |
第二节 《周易》之易象 | 第26-29页 |
第三节 王充之意象 | 第29-31页 |
第四节 王弼之象 | 第31-34页 |
第五节 刘勰之意象 | 第34-37页 |
第六节 意象 兴象 气象 境象 | 第37-42页 |
第三章 意境的诞生:生命本体的回归 | 第42-59页 |
第一节 境的本义 | 第42-46页 |
第二节 佛境的影响 | 第46-48页 |
第三节 王昌龄的三境 | 第48-51页 |
第四节 境生象外 | 第51-54页 |
第五节 王国维的意境说 | 第54-59页 |
第四章 意境的生成原则 | 第59-70页 |
第一节 澄怀味象 | 第59-61页 |
第二节 虚实相生 | 第61-70页 |
1 虚实之辨 | 第61-65页 |
2 艺术体现 | 第65-70页 |
第五章 意境的生命特征 | 第70-75页 |
余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后记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