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答辩失权研究
导论 | 第1-11页 |
第一章 答辩失权的基本理论 | 第11-18页 |
一、答辩与答辩失权 | 第11-13页 |
(一) 答辩的内涵 | 第11页 |
(二) 答辩的性质 | 第11-12页 |
(三) 答辩失权的界定 | 第12-13页 |
二、答辩失权的理论根据 | 第13-15页 |
(一) 民事诉讼认识规律的要求 | 第13页 |
(二) 辩论主义原则的要求 | 第13-14页 |
(三) 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 | 第14-15页 |
(四) 当事人诉讼促进义务的要求 | 第15页 |
三、答辩失权的价值目标 | 第15-18页 |
(一) 实现程序的自治性 | 第15-16页 |
(二) 保证诉讼手段的平等性 | 第16-17页 |
(三) 促进程序效率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答辩失权制度立法例比较分析 | 第18-32页 |
一、立法例及立法理由考察 | 第18-27页 |
(一) 英美法系 | 第18-22页 |
(二) 大陆法系 | 第22-27页 |
二、比较与评析 | 第27-32页 |
(一) 答辩失权类型 | 第27-28页 |
(二) 答辩失权临界点 | 第28页 |
(三) 答辩的内容要求 | 第28-29页 |
(四) 答辩失权的例外适用 | 第29-30页 |
(五) 答辩失权的救济方式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我国现行答辩制度立法考察及实证分析 | 第32-36页 |
一、立法考察 | 第32-33页 |
二、实证分析 | 第33-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建构我国答辩失权制度 | 第36-47页 |
一、建构我国答辩失权制度的初步构想 | 第36-39页 |
(一) 答辩失权的类型 | 第36-37页 |
1、制约型 | 第36页 |
2、书面审不应诉判决型 | 第36-37页 |
(二) 答辩失权制度适用范围与适用主体 | 第37页 |
1、适用范围 | 第37页 |
2、适用主体 | 第37页 |
(三) 答辩失权的例外适用 | 第37-38页 |
1、绝对例外适用 | 第37-38页 |
2、相对例外适用 | 第38页 |
(四) 答辩失权的救济途径 | 第38-39页 |
1、对制约型失权的救济 | 第38页 |
2、对不应诉判决的救济 | 第38-39页 |
二、答辩失权对相关程序制度的影响 | 第39-47页 |
(一) 答辩失权对诉讼程序阶段化再划分的影响 | 第39-40页 |
(二) 答辩失权对审理程序再类型化的影响 | 第40-41页 |
(三) 答辩失权对判决制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四) 答辩失权对上诉审与审判监督审程序的影响 | 第42页 |
(五) 答辩失权对法官释明制度的影响 | 第42-44页 |
(六) 答辩失权对撤诉制度的影响 | 第44页 |
(七) 答辩失权对代理制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八) 答辩失权对诉讼费制度的影响 | 第45-47页 |
结束语 | 第47-4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