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29页 |
1.1 引言 | 第11-13页 |
1.2 配电自动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5页 |
1.3 配电网配电终端的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5-20页 |
1.4 高性能配电网单相接地保护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20-24页 |
1.5 基于配网自动化平台的覆冰监控功能 | 第24-26页 |
1.6 主要研究工作 | 第26-29页 |
2 固原配网自动化概述 | 第29-36页 |
2.1 固原配网的原则目标 | 第29-30页 |
2.2 系统结构及工程概况 | 第30-35页 |
2.2.1 配电主站层 | 第32-34页 |
2.2.2 配电子站层 | 第34页 |
2.2.3 配电终端层 | 第34-35页 |
2.3 小结 | 第35-36页 |
3 配电网馈线控制系统结构及模式的研究 | 第36-48页 |
3.1 引言 | 第36-37页 |
3.2 实现馈线自动化的前提条件 | 第37-41页 |
3.2.1 配电网的电网结构 | 第37-39页 |
3.2.2 配网自动化的开关设备 | 第39-41页 |
3.3 馈线自动化的实现层次及特点 | 第41-44页 |
3.3.1 完全依赖主站的馈线自动化 | 第41-42页 |
3.3.2 以子站为主的馈线自动化 | 第42-43页 |
3.3.3 以终端为主的馈线自动化 | 第43-44页 |
3.4 最优控制模式及关键技术 | 第44-47页 |
3.5 小结 | 第47-48页 |
4 配电网通用控制节点的提出与实现 | 第48-63页 |
4.1 引言 | 第48-49页 |
4.2 配电网通用控制节点 | 第49-51页 |
4.2.1 通用控制节点的定义 | 第49-50页 |
4.2.2 节点分类 | 第50-51页 |
4.3 通用控制节点的实现 | 第51-58页 |
4.3.1 通用控制节点的硬件设计 | 第52-57页 |
4.3.2 通用控制节点软件系统的整体设计 | 第57-58页 |
4.4 通用控制节点的可靠性研究 | 第58-62页 |
4.4.1 配电终端的智能电源设计 | 第58-60页 |
4.4.2 配电终端抗干扰措施 | 第60-62页 |
4.5 小结 | 第62-63页 |
5 通用控制节点软件系统平台的研究 | 第63-81页 |
5.1 实时操作系统概述 | 第63-70页 |
5.1.1 实时系统、实时操作系统及其发展 | 第63-65页 |
5.1.2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 | 第65-70页 |
5.2 MC/OS-Ⅱ的改进与移植——MC/OS-IR | 第70-76页 |
5.2.1 μC/OS-Ⅱ的改进 | 第70-74页 |
5.2.2 移植到DSP | 第74-76页 |
5.3 DT-OS的设计 | 第76-80页 |
5.3.1 任务及任务管理 | 第76-79页 |
5.3.2 任务级优化方法 | 第79页 |
5.3.3 基于DT-OS软件平台的ACN软件结构 | 第79-80页 |
5.4 小结 | 第80-81页 |
6 基于平面节点控制的快速保护式馈线自动化 | 第81-92页 |
6.1 引言 | 第81-82页 |
6.2 平面节点控制的主保护 | 第82-85页 |
6.2.1 基本原理 | 第82-83页 |
6.2.2 典型故障处理及其通讯 | 第83-85页 |
6.3 平面节点控制的后备保护 | 第85-90页 |
6.3.1 通信可能出现的问题 | 第86页 |
6.3.2 无压侧发往过流侧的报文丢失 | 第86-88页 |
6.3.3 过流侧发往无压侧的报文丢失 | 第88-89页 |
6.3.4 过流侧轮询连支节点后未收到返回报文 | 第89-90页 |
6.4 控制节点的管理与组织 | 第90-91页 |
6.5 小结 | 第91-92页 |
7 识别处理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的新原理 | 第92-116页 |
7.1 引言 | 第92-93页 |
7.2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分析 | 第93-102页 |
7.2.1 电力系统的接地方式 | 第93-97页 |
7.2.2 接地故障发生后现象的分析 | 第97-102页 |
7.3 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识别的技术现状 | 第102-105页 |
7.3.1 利用零序稳态基波分量 | 第102-104页 |
7.3.2 利用零序电流暂态分量 | 第104-105页 |
7.3.3 利用注入信号 | 第105页 |
7.4 馈线自动化中单相接地故障纵向识别原理 | 第105-115页 |
7.4.1 接地故障处理的特征分量选择 | 第106-108页 |
7.4.2 小电流接地故障的纵向识别原理 | 第108-109页 |
7.4.3 纵向识别原理的分析与仿真 | 第109-115页 |
7.5 小结 | 第115-116页 |
8 配网自动化中覆冰监控与融冰高级应用功能 | 第116-141页 |
8.1 引言 | 第116-118页 |
8.2 覆冰检测原理 | 第118-124页 |
8.2.1 覆冰的预测模型 | 第118-121页 |
8.2.2 覆冰量检测法 | 第121-124页 |
8.2.2.1 覆冰临界电流检测法 | 第121-122页 |
8.2.2.2 导线张力检测法 | 第122-124页 |
8.2.2.3 综合(选举)检测法 | 第124页 |
8.3 覆冰监控单元 | 第124-127页 |
8.3.1 基本原理 | 第124-125页 |
8.3.2 覆冰监控单元硬件结构 | 第125-127页 |
8.4 覆冰监控单元的就地控制 | 第127-131页 |
8.4.1 就地控制的基本策略 | 第127-129页 |
8.4.2 短路电流的计算与并联电抗器的整定 | 第129页 |
8.4.3 多条线路(串联)的融冰一体化 | 第129-130页 |
8.4.4 多条线路(串联)融冰时延时整定的配合 | 第130-131页 |
8.5 覆冰监控的后台高级应用 | 第131-135页 |
8.6 覆冰监控的实例应用 | 第135-140页 |
8.6.1 基本情况 | 第135-136页 |
8.6.2 融冰理论计算与实测对比 | 第136-137页 |
8.6.3 临界电流计算与分析 | 第137-140页 |
8.7 小结 | 第140-141页 |
9 结论 | 第141-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2页 |
附录 | 第152-153页 |
1、博士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 第152-153页 |
2、科研、获奖和工程实践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