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17页 |
第一章 董仲舒的时代及人生形态 | 第17-46页 |
一、 董仲舒生活的时代 | 第17-22页 |
二、 汉初儒者在道与势之间的艰难抉择 | 第22-30页 |
三、 董仲舒的人生形态 | 第30-39页 |
四、 董仲舒对策之年考辨 | 第39-46页 |
第二章 董仲舒对《春秋》和《公羊传》的诠释 | 第46-91页 |
一、 文本诠释与西方诠释学 | 第46-50页 |
二、 《公羊传》对《春秋》的诠释 | 第50-56页 |
三、 董仲舒诠释《春秋》和《公羊传》的特征、目的 | 第56-62页 |
四、 董仲舒诠释《春秋》和《公羊传》的根据 | 第62-70页 |
五、 董仲舒诠释《春秋》和《公羊传》的方法 | 第70-83页 |
六、 董仲舒对《春秋》和《公羊传》灾异的诠释 | 第83-91页 |
第三章 董仲舒的人道思想 | 第91-113页 |
一、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之道 | 第91-98页 |
二、 董仲舒的人性论 | 第98-104页 |
三、 董仲舒的德治思想 | 第104-113页 |
第四章 董仲舒的天的哲学 | 第113-156页 |
一、 董仲舒哲学的最高范畴是天:“元”非天之本原 | 第113-116页 |
二、 董仲舒天的哲学的基本原则:天人同类相应 | 第116-122页 |
三、 董仲舒天的哲学之神学目的论:人格神之天支配自然之天 | 第122-126页 |
四、 人格神之天与自然之天的本质特征:道德理性 | 第126-131页 |
五、 董仲舒以阴阳之天道诠释人道 | 第131-140页 |
六、 董仲舒以五行之天道诠释人道 | 第140-147页 |
七、 董仲舒的三统循环论 | 第147-156页 |
第五章 董仲舒的思想对文学、史学、经学的影响 | 第156-169页 |
一、 《诗》无达诂的解释理论 | 第156-158页 |
二、 微言大义的书法 | 第158-161页 |
三、 奉天、征圣、宗经的文之枢纽 | 第161-163页 |
四、 天人合一的审美之境 | 第163-167页 |
五、 捃摭经史的论道文风 | 第167-169页 |
主要参考书目和论文 | 第169-173页 |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写在论文之后 | 第173-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