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7页 |
§1.1 主要的氮氧化物污染源及氮氧化物对人体的危害 | 第8-9页 |
§1.2 我国制定的大气环境标准中NO_x浓度限值 | 第9-10页 |
§1.3 NO_x的几种检测方法 | 第10-11页 |
§1.4 NO_2转化为NO的方法 | 第11-12页 |
§1.5 化学发光法检测技术的国内外概况 | 第12页 |
§1.6 本论文课题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意义 | 第12-13页 |
§1.7 本论文的工作背景及进展 | 第13-14页 |
§1.8 本文的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9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化学发光法及二氧化氮浓度测量原理分析 | 第17-29页 |
§2.1 化学发光机理及应用 | 第17页 |
§2.2 氮氧化物的化学发光反应的光谱 | 第17-18页 |
§2.3 NO_2化学发光强度与其浓度的关系 | 第18-22页 |
§2.4 光子计数器原理简介 | 第22-25页 |
§2.5 光子计数法监测NO_2浓度的理论分析 | 第25-28页 |
§2.6 浓度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 第28页 |
§2.7 本章总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二氧化氮化学发光法监测系统的研制及优化 | 第29-44页 |
§3.1 国外NO_x分析仪的原理及构造 | 第29-33页 |
§3.1.1 Model 42C NO_x分析仪 | 第29-30页 |
§3.1.2 M200A NO_x分析仪 | 第30-31页 |
§3.1.3 两仪器系统参数及性能分析 | 第31-33页 |
§3.2 NO_x化学发光监测系统总体设计和工作原理 | 第33-35页 |
§3.3 NO_2化学发光监测系统的部件介绍 | 第35-43页 |
§3.3.1 钼转换室(Mo) | 第35-40页 |
§3.3.2 O_3发生器 | 第40页 |
§3.3.3 反应室 | 第40-41页 |
§3.3.4 光子计数器 | 第41-42页 |
§3.3.5 零气发生器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化学发光法NO_2分析系统控制电路的设计 | 第44-62页 |
§4.1 硬件电路的设计 | 第44-46页 |
§4.1.1 MCS51单片机的简单介绍 | 第45页 |
§4.1.2 硬件电路设计方案框图 | 第45-46页 |
§4.2 显示部分(液晶显示屏) | 第46-47页 |
§4.3 控制部分(双功能键盘) | 第47-49页 |
§4.4 A/D转换电路 | 第49-50页 |
§4.5 软件设计 | 第50-54页 |
§4.5.1 软件程序的总体设计 | 第50-51页 |
§4.5.2 主菜单流程 | 第51-52页 |
§4.5.3 液晶显示子程序 | 第52-54页 |
§4.6 键盘扫描控制程序 | 第54-56页 |
§4.6.1 LANG程序模块 | 第54-56页 |
§4.6.2 MIE程序模块 | 第56页 |
§4.7 温度测量菜单(A/D转换) | 第56-59页 |
§4.8 NO_x测量菜单 | 第59-60页 |
§4.9 校准菜单 | 第60-61页 |
§4.10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化学发光法NO_2分析系统的实验研究 | 第62-85页 |
§5.1 钼转换室控制仪的虚拟仪器技术 | 第62-67页 |
§5.1.1 硬件电路 | 第62-63页 |
§5.1.2 钼转换室控制仪的虚拟仪器的构建 | 第63-67页 |
§5.2 钼转换室的升温与降温曲线 | 第67-68页 |
§5.3 光子计数器暗计数本底的测量 | 第68-70页 |
§5.4 O_3本底的测量 | 第70-73页 |
§5.4.1 臭氧发生器产生O_3浓度的测量 | 第70-71页 |
§5.4.2 O_3发生器本底信号的测量 | 第71-73页 |
§5.5 钼转换室的温度对NO_2-NO转化率的影响 | 第73-74页 |
§5.6 NO_2流量对转换反应的影响 | 第74-75页 |
§5.7 O_3流量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 第75-76页 |
§5.8 NO_2化学发光监测分析系统定标及性能评估 | 第76-81页 |
§5.8.1 标定NO标准气体的浓度(PPB)与计数率(CPS)的关系 | 第76-78页 |
§5.8.2 标定NO_2标准气体的浓度(PPB)与计数率(CPS)的关系 | 第78-80页 |
§5.8.3 钼转换室转换效率的计算 | 第80-81页 |
§5.9 NO_2化学发光分析系统测量低浓度样气的探讨 | 第81-83页 |
§5.10 存在问题 | 第83-84页 |
§5.11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85-88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85-87页 |
§6.1.1 论文完成的工作 | 第85-86页 |
§6.1.2 论文取得的成果 | 第86-87页 |
§6.2 今后的工作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工作情况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