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曲柳组织培养外植体的筛选及植株再生的途径
1 文献综述 | 第1-25页 |
·白蜡树属树种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影响组织培养效果的主要因素 | 第10-19页 |
·外植体的选择 | 第10-14页 |
·年龄 | 第10-11页 |
·部位 | 第11-13页 |
·来源 | 第13页 |
·极性 | 第13页 |
·基因型 | 第13页 |
·外植体大小 | 第13-14页 |
·培养基 | 第14-16页 |
·诱导阶段 | 第14-15页 |
·继代培养 | 第15页 |
·生根阶段 | 第15-16页 |
·培养基中的其他成分 | 第16页 |
·植物激素 | 第16-19页 |
·细胞分裂素 | 第16-17页 |
·生长素 | 第17-19页 |
·种子的休眠 | 第19-21页 |
·休眠的机理 | 第19页 |
·休眠的原因 | 第19-20页 |
·结构 | 第19-20页 |
·抑制物质 | 第20页 |
·解除休眠的方法 | 第20-21页 |
·激素 | 第20页 |
·层积 | 第20-21页 |
·切割 | 第21页 |
·低温冷冻 | 第21页 |
·再生途径 | 第21-23页 |
·器官发生再生植株 | 第21-22页 |
·下胚轴诱导不定芽 | 第22页 |
·腋芽增殖再生植株 | 第22页 |
·体细胞胚胎发生再生植株 | 第22-23页 |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5-28页 |
·材料 | 第25页 |
·外植体的表面消毒 | 第25页 |
·器械的准备 | 第25-26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6页 |
·培养条件 | 第26页 |
·培养步骤 | 第26-28页 |
·不定芽的增生途径 | 第26-27页 |
·腋芽增生途径 | 第27页 |
·愈伤组织增生途径 | 第27页 |
·根的诱导 | 第27页 |
·炼苗和移栽 | 第27-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52页 |
·无菌种子的诱导 | 第28-33页 |
·不同切割方法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8-29页 |
·不同培养基对无菌苗的影响 | 第29-30页 |
·不同BA的浓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0-31页 |
·不同蔗糖浓度对无菌苗的培养效果 | 第31-33页 |
·不定芽增生的途径 | 第33-39页 |
·不同外植体的诱导 | 第33-36页 |
·子叶的诱导 | 第33-34页 |
·无菌苗叶柄的诱导 | 第34页 |
·无菌苗无节茎段的诱导 | 第34-35页 |
·无菌苗的胚根 | 第35页 |
·幼嫩的花序轴 | 第35页 |
·幼嫩的茎段 | 第35页 |
·无菌苗的下胚轴 | 第35页 |
·种子的下胚轴 | 第35-36页 |
·培养物的褐化 | 第36-37页 |
·下胚轴的诱导 | 第37-39页 |
·不同分裂素对下胚轴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37-39页 |
·生长素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第39页 |
·腋芽增生的途径 | 第39-45页 |
·腋芽的诱导 | 第40-41页 |
·不同培养基的腋芽诱导 | 第41-42页 |
·不同BA浓度的诱导效果 | 第42-43页 |
·NAA的浓度对腋芽诱导的影响 | 第43-45页 |
·愈伤组织增生途径 | 第45-47页 |
·不同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5-46页 |
·愈伤组织的增殖 | 第46-47页 |
·不定根的诱导 | 第47-51页 |
·炼苗和移栽 | 第51-52页 |
4 结论和建议 | 第52-57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实验的建议 | 第54-55页 |
·TDZ的合理使用 | 第54页 |
·及时继代 | 第54-55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55-57页 |
·愈伤组织的分化 | 第55页 |
·体胚发生的诱导 | 第55-56页 |
·今后的任务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