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5页 |
第1章 立题依据与研究背景 | 第15-3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江苏省水稻生产的发展与现状 | 第16-20页 |
·江苏省的稻作制度与品种类型 | 第17页 |
·建国后江苏水稻生产的发展阶段 | 第17-19页 |
·江苏水稻增产的主要战略性措施 | 第19-20页 |
·江苏省稻作季节温光资源与稻作区划 | 第20-24页 |
·江苏省气候的总体特点 | 第20页 |
·光照资源及其分布特点 | 第20-21页 |
·太阳辐射总量 | 第20-21页 |
·日照时数与日照百分率 | 第21页 |
·热量资源及其分布特点 | 第21-23页 |
·平均气温分布及其变化 | 第21-22页 |
·稻作界限积温与天数 | 第22-23页 |
·水分资源及其分布特点 | 第23页 |
·江苏省水稻区划与农业气候生产潜力 | 第23-24页 |
·水稻温光生态的若干研究背景 | 第24-28页 |
·水稻生育期的温光生态 | 第24-25页 |
·水稻生育期温光生态模型 | 第24-25页 |
·水稻安全齐穗期确定与成熟期预报 | 第25页 |
·水稻产量形成的温光生态 | 第25-28页 |
·水稻产量结构要素与温光条件 | 第25-27页 |
·水稻干物质积累分配与温光条件 | 第27-28页 |
·水稻籽粒灌浆充实与温光条件 | 第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3页 |
第2章 研究的总体方案 | 第33-43页 |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第33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5-40页 |
·供试地点与材料 | 第35页 |
·播期处理设计与田间管理 | 第35-37页 |
·田间试验的主要技术措施 | 第37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7-39页 |
·水稻的主要生育期 | 第37-38页 |
·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调查与实收核产 | 第38页 |
·水稻群体生长动态的测定 | 第38-39页 |
·水稻籽粒灌浆动态的测定 | 第39页 |
·稻米品质的测定 | 第39页 |
·主要的分析方法 | 第39-40页 |
·水稻品种产量稳定性的分析 | 第39页 |
·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的模型分析 | 第39-40页 |
·水稻籽粒灌浆动态的模型分析 | 第40页 |
·气象资料的收集整理与模型生成 | 第40-42页 |
·天文日长与发育日长的计算 | 第40-41页 |
·常年逐日气温和日照时数的生成模型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第3章 江苏水稻品种生育期的温光反应特征与安全生育评价 | 第43-70页 |
·前言 | 第43-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7页 |
·供试材料 | 第44-45页 |
·田间试验处理与方法 | 第45页 |
·水稻生育期温光模拟模型的构建 | 第45-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66页 |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生育期温光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47-53页 |
·水稻生育期温光模型参数的计算方法 | 第47-50页 |
·水稻品种生育期温光模型的检验 | 第50-53页 |
·江苏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生育期的温光反应特性 | 第53-55页 |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播种至抽穗生育期的温光反应特性 | 第53页 |
·水稻抽穗至成熟生育期的温光反应特性 | 第53-55页 |
·江苏不同纬向地区各类水稻品种主要生育期的分布 | 第55-60页 |
·常年气候条件下水稻的抽穗时期 | 第55-58页 |
·常年气候条件下水稻的成熟时期 | 第58-59页 |
·1997-2000年与常年气候条件下水稻品种生育期的比较 | 第59-60页 |
·江苏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安全生育成熟的纬向区域性评价 | 第60-66页 |
·江苏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常年气候条件下的最迟安全抽穗时期 | 第61-62页 |
·江苏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生育成熟的安全性评价 | 第62-66页 |
·讨论 | 第66-68页 |
·水稻生长发育的温光模拟模型研究深化的几点考虑 | 第66-67页 |
·不同类型水稻生育期温光特性变化差异的可能原因 | 第67页 |
·水稻安全生育成熟指数与水稻品种布局的区域优化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第4章 不同类型品种产量的温光反应特性及其稳定性分析 | 第70-96页 |
·前言 | 第70-7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1-73页 |
·供试材料 | 第71页 |
·田间试验设计与管理 | 第71页 |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71-72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72页 |
·气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第72-7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3-91页 |
·不同类型品种水稻产量对温光反应的差异 | 第73-78页 |
·纬向地区与播期间水稻产量的差异性分析 | 第73-75页 |
·不同类型品种水稻产量与播期的关系及其纬向变化 | 第75-78页 |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的变化特点与稳定性分析 | 第78-81页 |
·不同类型品种播期间的最高产量与最低产量及其纬向变化 | 第78-80页 |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的稳定性分析 | 第80-81页 |
·不同类型品种水稻产量与产量物质形成期温光条件的关系 | 第81-84页 |
·温光条件对不同类型品种产量构成的影响 | 第84-88页 |
·群体总颖花量与水稻抽穗前的温光条件 | 第84-85页 |
·不同类型品种结实率与孕穗结实期的温光条件 | 第85-88页 |
·不同类型品种的常年光温产量的实际潜力与(相对)适宜的抽穗日期 | 第88-91页 |
·常年气候条件下水稻品种温光产量实际(田间)潜力的估算 | 第88-89页 |
·江苏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常年的温光产量潜力 | 第89-90页 |
·江苏不同类型品种常年(相对)适宜的抽穗时期 | 第90-91页 |
·讨论 | 第91-93页 |
·关于水稻品种产量对温光反应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92页 |
·不同类型品种群体总颖花量的栽培调控 | 第92-93页 |
·水稻品种光温产量潜力的估算 | 第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第5章 水稻不同类型品种群体生长动态的温光反应特性 | 第96-121页 |
·前言 | 第96-9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7-99页 |
·供试材料 | 第97页 |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 第97页 |
·试验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97-98页 |
·数据整理与分析方法 | 第98页 |
·相关气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第98-9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9-117页 |
·不同类型品种的干物质积累及其动态的温光反应 | 第99-107页 |
·不同类型品种群体生物产量与干物质的积累动态 | 第99-103页 |
·不同类型品种的群体干物质积累与温光条件的关系 | 第103-106页 |
·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的关系 | 第106-107页 |
·不同类型品种群体茎蘖消长动态对播期温光差异的反应 | 第107-110页 |
·不同类型品种群体叶片生长与LAI动态的温光反应 | 第110-114页 |
·不同类型品种主茎出叶数及其对温光的反应 | 第110-112页 |
·不同类型品种群体冠层叶片对播期温光差异的反应 | 第112-113页 |
·播期温光差异对不同类型品种群体LAI动态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播期温光差异对不同类型品种氮素吸收及其效率的影响 | 第114-117页 |
·不同类型品种群体氮素吸收对播期温光差异的反应 | 第114-116页 |
·不同类型品种群体氮素利用及其效率对播期温光差异的反应 | 第116-117页 |
·不同类型品种群体施氮效率对播期温光差异的反应 | 第117页 |
·讨论 | 第117-119页 |
·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物质生产的温度效应变化 | 第118页 |
·水稻不同类型品种主茎总叶片数的确定及其意义 | 第118-119页 |
·稻作温光条件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及其基因型差异 | 第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1页 |
第6章 不同类型品种群体源库关系与籽粒灌浆的温光反应特征 | 第121-138页 |
·前言 | 第121-12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22-124页 |
·供试材料 | 第122页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122页 |
·试验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122-123页 |
·数据整理与分析方法 | 第123页 |
·相关气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第123-1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24-135页 |
·不同类型品种群体源库关系的温光反应特性 | 第124-126页 |
·播期温光差异对不同类型品种群体叶/颖花比与叶/粒比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播期温光差异对不同类型品种单位颖花的基础干物质重量的影响 | 第125-126页 |
·不同类型品种群体灌浆动态的模型分析及其温光反应类型 | 第126-132页 |
·群体动态的RICHARDS模型拟合及其参数 | 第126-128页 |
·不同类型品种群体结实籽粒灌浆过程对播期温光差异的反应特征 | 第128-130页 |
·不同类型品种群体结实籽粒灌浆的温光反应类型 | 第130-132页 |
·不同类型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对稻米品质的若干影响 | 第132-135页 |
·播期温光差异对供试品种稻米品质的影响 | 第132-133页 |
·不同类型品种的稻米品质与结实期温光条件的相关性分析 | 第133页 |
·不同类型品种籽粒灌浆的温光反应特性与品质关系 | 第133-135页 |
·讨论 | 第135-136页 |
·不同类型品种群体源库关系因温光差异改变的作用阶段 | 第135页 |
·水稻群体结实籽粒平均粒重与产量构成中千粒重的差别 | 第135页 |
·有关水稻品质温光生态研究的一点思考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38页 |
第7章 江苏省水稻品种与栽培体制的配套优化布局 | 第138-158页 |
·水稻品种布局的主要原则与种植区域划分 | 第138-140页 |
·水稻品种布局的主要原则 | 第138-139页 |
·水稻品种种植区域的分类及其边界的确定 | 第139-140页 |
·江苏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区域类型及其分布 | 第140-148页 |
·早熟中粳类型品种的温光生态特性与区域类型分布 | 第140-142页 |
·中熟中粳类型品种的温光生态特性与区域类型分布 | 第142-143页 |
·迟熟中粳类型品种的温光生态特性与区域类型分布 | 第143-144页 |
·早熟晚粳类型品种的温光生态特性与区域类型分布 | 第144-145页 |
·中熟晚粳类型品种的温光生态特性与区域类型分布 | 第145-146页 |
·中熟中籼类型品种的温光生态特性与区域类型分布 | 第146-148页 |
·江苏稻麦(小麦)两熟制度下水稻品种与栽培体制的配套优化布局 | 第148-152页 |
·江苏水稻(中大苗)品种的区域化布局 | 第148-149页 |
·江苏水稻小苗栽培(机插或抛秧)的品种区域化布局 | 第149-150页 |
·江苏水稻直播栽培的品种区域化布局 | 第150-152页 |
·江苏稻油(大麦)两熟制度下水稻品种的优化布局 | 第152-154页 |
·讨论 | 第154-157页 |
·水稻品种区域布局的优化问题 | 第154-155页 |
·偏迟热水稻北移与品种布局 | 第155-156页 |
·水稻品种的温光特性与因种栽培 | 第156-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58页 |
致谢 | 第158-1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