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垃圾填埋气产生过程与产气量预测模型的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1 前言第10-26页
 1.1 本课题问题的提出第10-14页
  1.1.1 填埋法所占的地位第10-11页
  1.1.2 垃圾填埋气及其特点第11-12页
  1.1.3 垃圾填埋气的利用前景第12-13页
  1.1.4 课题的提出第13-14页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第14-15页
 1.3 国内外填埋气模型发展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第15-25页
  1.3.1 填埋气模型的分类第15-16页
  1.3.2 垃圾填埋气模型的国外研究现状第16-24页
  1.3.3 垃圾填埋气模型的国内研究现状第24-25页
 1.4 本论文要研究的内容和解决的问题第25-26页
2 垃圾厌氧降解产气的研究第26-43页
 2.1 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第26-27页
 2.2 垃圾厌氧降解微生物第27-31页
  2.2.1 不产甲烷菌第27-28页
  2.2.2 产甲烷菌第28-30页
  2.2.3 填埋场中厌氧微生物第30-31页
 2.3 垃圾填埋降解的阶段划分及其特点第31-33页
 2.4 垃圾填埋降解产气过程中有机物的代谢第33-34页
 2.5 影响垃圾厌氧降解的因素分析第34-37页
  2.5.1 温度第34-35页
  2.5.2 含水率第35页
  2.5.3 PH值第35-36页
  2.5.4 生物种群第36页
  2.5.5 营养物质第36页
  2.5.6 氧化还原电位Eh第36-37页
  2.5.7 硫酸盐浓度第37页
 2.6 加速垃圾厌氧降解产气的方法第37-43页
  2.6.1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第37-38页
  2.6.2 加速厌氧降解产气的方法讨论第38-43页
3 填埋产气动力学研究第43-51页
 3.1 莫诺德(Monod)方程第43-45页
 3.2 垃圾填埋产气动力学第45-51页
  3.2.1 动力学模式的假设第45-46页
  3.2.2 填埋产气过程中有机碳的转化过程第46-47页
  3.2.3 填埋产气动力学的推导第47-49页
  3.2.4 产气动力学的讨论第49-51页
4 垃圾填埋降解过程的实验模拟第51-74页
 4.1 实验装置第51-52页
 4.2 实验方法第52-53页
 4.3 分析方法第53-57页
  4.3.1 垃圾成分和特性分析第53-54页
  4.3.2 气体、渗滤液的分析方法第54-55页
  4.3.3 气相色谱测试分析方法的确定第55-57页
 4.4 填埋柱装填垃圾的特性第57-59页
 4.5 温度对垃圾降解产气的影响第59-66页
  4.5.1四 柱温度的变化第59-61页
  4.5.2 温度对填埋气产量的影响第61-63页
  4.5.3 温度对产气速率的影响第63-64页
  4.5.4 温度对渗滤液特性的影响第64-66页
 4.6 添加污泥对垃圾降解产气的影响第66-72页
  4.6.1 添加污泥对产气量的影响第66-68页
  4.6.2 添加污泥对产气速率的影响第68-69页
  4.6.3 添加污泥对渗滤液特性的影响第69-70页
  4.6.4 添加污泥对气体成分和含量的影响第70-72页
 4.7 渗滤液回灌对垃圾产气的影响第72页
 4.8 本章小结第72-74页
5 填埋产气模型的研究第74-96页
 5.1 填埋气理论产气量的计算第74-79页
  5.1.1 IPCC模型第74-75页
  5.1.2 化学计量模型第75-76页
  5.1.3 COD估算模型第76-77页
  5.1.4 可生物降解成分模型第77-78页
  5.1.5 理论产气量计算的示例第78-79页
 5.2 填埋产气量模型的研究第79-81页
 5.3 填埋产气速率模型的研究第81-94页
  5.3.1 产气速率模型的概述第81-83页
  5.3.2 产气速率模型的建立第83-86页
  5.3.3 模型参数的确定第86-90页
  5.3.4 模型的验证第90-91页
  5.3.5 模型的讨论第91-93页
  5.3.6 实例分析第93-94页
 5.4 本章小结第94-96页
6 结论、建议与展望第96-99页
 6.1 结论第96-97页
 6.2 建议第97-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7页
致谢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宏观经济的预测检验和分析
下一篇:侦查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