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6页 |
| 一、 前言 | 第6页 |
| 二、 预测的发展以及其哲学原理 | 第6-8页 |
| 1. 预测的发展 | 第6页 |
| 2. 预测的哲学原理 | 第6-8页 |
| 三、 经济预测的理论内容 | 第8-13页 |
| 1. 经济预测的定义 | 第8页 |
| 2. 经济预测的发展 | 第8-13页 |
| (1) 数量方法在预测中的应用 | 第8-9页 |
| (2) 经济预测的发展 | 第9-10页 |
| (3) 经济预测出现误差的必然性和正确审视预测的价值 | 第10-13页 |
| 四、 经济预测检验的理论内容 | 第13-17页 |
| 1. 经济预测检验的发展 | 第13页 |
| 2. 经济预测检验的两类方法 | 第13-17页 |
| (1) Model-based预测检验方法的发展历程 | 第13-14页 |
| (2) Model-free预测检验的发展历程 | 第14-17页 |
| ① Morgan-Granger-Newbold(MGN)检验 | 第14-16页 |
| ② MGN检验的变化 | 第16页 |
| ③ Meese-Rogoff检验 | 第16页 |
| ④ Diebold-Mariano检验 | 第16-17页 |
| ⑤ 几种检验方法的比较 | 第17页 |
| ⑥ 其他的检验方法 | 第17页 |
| 五、 我国经济预测的发展 | 第17-19页 |
| 1. 经济预测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 第17-18页 |
| 2. “颐和园讲习班”对我国经济预测发展的促进作用 | 第18-19页 |
| 3. 当前我国经济预测发展的状况 | 第19页 |
| 六、 我国经济预测检验的发展 | 第19-22页 |
| 1. 目前预测检验发展的基本状况 | 第19-20页 |
| 2. 以损失函数最小值作为模型最优的检验思想 | 第20-22页 |
| ① 评价准则选取的原则 | 第20页 |
| ② 损失函数的意义 | 第20-22页 |
| Ⅰ. 定义 | 第20-21页 |
| Ⅱ. 特征 | 第21页 |
| Ⅲ. 判别准则 | 第21页 |
| Ⅳ. 常见形式 | 第21-22页 |
| Ⅴ. 损失函数与参数估计方法 | 第22页 |
| 七、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势分析 | 第22-26页 |
|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 | 第22-23页 |
| 2. 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势分析 | 第23-25页 |
| 3.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 第25-26页 |
| 八、 对我国宏观经济预测检验的实证分析 | 第26-42页 |
| 1. 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测 | 第26-27页 |
| 2. 分析问题的思路 | 第27页 |
| 3. 数据分析 | 第27-30页 |
| ① 数据的选择 | 第27-28页 |
| ② 数据的整理 | 第28-29页 |
| ③ 损失函数的选择 | 第29-30页 |
| ④ 计算结果 | 第30页 |
| 4. 具体分析 | 第30-39页 |
| ① 对各年度预测指标准确性变化的比较 | 第30-32页 |
| Ⅰ. 高估和低估 | 第31-32页 |
| Ⅱ. 各年度变化 | 第32页 |
| ② 对各项预测指标准确程度的分析比较 | 第32-35页 |
| Ⅰ. 个别指标的分析 | 第33-34页 |
| Ⅱ. 相对量指标与绝对量指标 | 第34-35页 |
| ③对各单位预测结果准确程度的比较分析 | 第35-39页 |
| 5. 结论——与预测准确性相关的问题 | 第39-42页 |
| ① 正确认识经济预测模型与经济理论的关系 | 第39页 |
| ② 经济理论的指导作用 | 第39-40页 |
| ③ 选择合适的经济理论 | 第40页 |
| ④ 数据的准确性 | 第40-41页 |
| ⑤ 突发因素的考虑 | 第41页 |
| ⑥ 重视国际形势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第41-42页 |
| ⑦ 正确处理定量预测和定性分析判断之间的关系 | 第42页 |
| 九、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 附表1—9: 1992年—2000年经济预测值、实际值、相对误差、均方根和模型比较 | 第44-53页 |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