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肥料学论文--积肥技术、调制与施肥效益论文

河北省施肥现状的评价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14页
第二部分 施肥技术评价第14-40页
 第一章 粮食作物第14-32页
  1 研究方法第14-16页
   1.1 农户抽样调查法第14页
   1.2 调查具体内容第14页
   1.3 调查区域的选择第14-15页
   1.4 统计方法第15-1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6-31页
   2.1 小麦-玉米轮作第16-26页
    2.1.1 小麦-玉米两季养分的投入第16-17页
    2.1.2 小麦-玉米两季中化肥的投入第17-19页
    2.1.3 调查农户施肥量分布第19-21页
    2.1.4 化肥的品种结构第21-24页
    2.1.5 化肥的使用方式第24-26页
   2.2 张承地区的单作玉米第26-28页
    2.2.1 总养分量的投入第26-27页
    2.2.2 化肥投入状况第27-28页
   2.3 其它粮食作物(水稻、谷类、薯类、豆类)第28-31页
    2.3.1 养分量的投入状况第28-29页
    2.3.2 养分来源第29页
    2.3.3 化肥的品种结构第29-30页
    2.3.4 化肥的使用方式第30-31页
  3 小结第31-32页
 第二章 蔬菜——以保定市郊的大棚蔬菜为例第32-40页
  1 研究方法第32页
   1.1 调查方法第32页
   1.2 调查内容第32页
   1.3 参数第3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2-39页
   2.1 种植情况第32-33页
   2.2 养分量第33页
   2.3 化肥的投入第33-35页
    2.3.1 化肥的投入水平第33-34页
    2.3.2 化肥品种结构第34-35页
    2.3.3 化肥的施用方式第35页
   2.4 有机肥投入第35-38页
    2.4.1 有机肥投入量第35-36页
    2.4.2 有机氮和无机氮肥配施第36-38页
   2.5 成本及效益分析第38-39页
    2.5.1 各项固定资金投入第38页
    2.5.2 农用物资投入第38-39页
  3 小结第39-40页
第三部分 养分平衡第40-49页
 第三章 粮田养分平衡第40-49页
  1 研究方法第40-41页
   1.1 养分平衡参数第40页
   1.2 评价方法第40-4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1-48页
   2.1 粮田养分平衡第41-43页
    2.1.1 氮素养分平衡第41页
    2.1.2 磷素养分平衡第41-42页
    2.1.3 钾素养分平衡第42-43页
   2.2 调查农户小麦玉米的养分平衡分布第43-45页
    2.2.1 氮养分平衡分布第43-44页
    2.2.2 磷养分平衡分布第44页
    2.2.3 钾养分平衡分布第44-45页
   2.3 河北省粮食作物养分去向分析第45-48页
    2.3.1 作物间的养分分配比例第45页
    2.3.2 粮食作物养分面积比第45页
    2.3.3 河北省粮食作物的养分去向第45-48页
  3 小结第48-49页
第四部分 农业施肥与生态环境第49-64页
 第四章 河北省小麦玉米轮作施用氮肥的环境评价第49-56页
  1 研究方法第50-52页
   1.1 评价方法第50页
   1.2 参数选择第50-5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2-55页
   2.1 小麦玉米轮作区氮肥经济损失量第52-53页
   2.2 小麦玉米上环境风险值第53页
   2.3 氮肥的挥发损失量第53-54页
   2.4 氮肥的硝化—反硝化损失量估算第54页
   2.5 氮肥的淋溶损失量第54-55页
  3 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农村的生态环境教育第56-64页
  1 研究方法第56页
   1.1 调查方法第56页
   1.2 调查农民样本分布第5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6-63页
   2.1 农民的认识现状第56-59页
    2.1.1 农民对施肥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第56-57页
    2.1.2 农民施肥量的变化第57-58页
    2.1.3 农民的施肥方法和技术第58-59页
   2.2 文化程度对农民施肥和环境知识的影响第59-61页
    2.2.1 文化程度对农民认识施肥与环境关系的影响第59-60页
    2.2.2 文化程度对农民采取施肥技术的影响第60-61页
   2.3. 学生基础教育中施肥与环境知识第61-62页
   2.4 宣传教育方式的探讨第62-63页
  3 小结第63-64页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第64-68页
 1 结论第64-65页
 2 存在问题第65页
 3 对策第65-66页
 4 展望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4页
附录第74-77页
英文摘要第77-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学作文教学规律初探--论中学生作文由模仿到创新的渐变
下一篇:论社会主义官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