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LCFORSKA林隙模型的建立及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8页
1 GAP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在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应用概况第8-13页
 1.1 GAP模型的概念及研究进展第8-9页
 1.2 GAP模型在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应用概况第9-11页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第11-13页
2 气候模型与GAP模型第13-19页
 2.1 气候模型的概念第13页
 2.2 GCM模型的类型第13-15页
 2.3 气候模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第15-16页
 2.4 中国区域气候模型第16-19页
  2.4.1 中国区域气候模型简介第17页
  2.4.2 模型对中国地区的预测第17页
  2.4.3 中国区域气候模型在本研究中的意义第17-19页
3 LCFORSKA模型的建立过程第19-36页
 3.1 模型的生态过程第19-26页
  3.1.1 树木环境响应函数建立第19-22页
   3.1.1.1 树木对环境的响应函数第19-20页
   3.1.1.2 支持环境生态作用函数的两个理论第20页
   3.1.1.3 LCFORSKA模型的环境函数第20-22页
  3.1.2 森林的动态过程第22-26页
   3.1.2.1 树木的生长方程第23-24页
   3.1.2.2 胸径生长动态描述第24页
   3.1.2.3 树冠动态过程描述第24-25页
   3.1.2.4 树高动态过程的描述第25页
   3.1.2.5 更新过程第25页
   3.1.2.6 树木死亡过程第25-26页
 3.2 模型的程序结构第26-31页
  3.2.1 模型建立的两个方面第26页
  3.2.2 模型的程序结构第26-31页
   3.2.2.1 气候变量模块第27-29页
   3.2.2.2 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模块第29-31页
 3.3 模型的变量和参数的估算第31-36页
  3.3.1 模型的变量第31-32页
   3.3.1.1 树木状态变量第31页
   3.3.1.2 环境变量和树种对气候的响应变量第31-32页
  3.3.2 模型的参数第32-33页
   3.3.2.1 立地参数第32页
   3.3.2.2 树种参数第32-33页
   3.3.2.3 运行参数第33页
  3.3.3 模型参数估算第33-36页
4. 模型在红松(Pinus koraiensis)、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交错区的应用第36-55页
 4.1 交错区概况及模拟点选择第36-38页
 4.2 气候变化过程函数第38-41页
 4.3 模型的参数第41-42页
 4.4 现有气候情景下的森林动态第42-45页
  4.4.1 模拟设计第42-43页
  4.4.2 结果分析第43-45页
 4.5 气候变化后的森林动态模拟第45-49页
  4.5.1 模拟设计和气候增量的加入第45-46页
  4.5.2 结果分析第46-49页
 4.6 气候变化前、后的生物量和林分组成对比第49-55页
  4.6.1 平衡状态时的生物量对比第49-50页
  4.6.2 气候变化前、后林分组成变化第50-55页
5 结论和建议第55-56页
 5.1 结论第55页
 5.2 建议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附件第60-115页
致谢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招股说明书中虚假陈述的民事赔偿责任与法律救济
下一篇:新闻采访权的理论与实践